李晓峰

作品数:26被引量:9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少数民族文学多民族文学母语文学中国文学科尔沁草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作家评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方文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族国家现代性视阈下的一九五○年代中国文学被引量:1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3期11-22,共12页李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主义思潮研究”(项目编号:13BZW134)的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自主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资助
“新中国”是既不同于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旧中国”,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具有现代性的“新中国”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中国”是一个真正拥有完全主权(领土、领空、人口、文化、语...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性 中国文学 社会主义国家 视阈 新中国 中华民国 十九世纪 
少数民族文学:思想史与学术史交叉点上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被引量:2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44-51,共8页李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编号:13&ZD121];<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表现在作者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而最终又超越现代性理论自身的局囿所获得的新知识视野;也表现在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研究...
关键词:现代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 现代性 国家性 
集体记忆·文化符号·民族形象——论195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话语被引量:5
《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5-17,共13页李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49-2009)"(项目编号:12BZW134)阶段性成果
1950年代,各民族文化被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国家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对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发现与重构,在客观上确立了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合法性,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由此激活。文化民族主义文学话语通...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民族主义 民族形象 
当前中国认同问题的新思考被引量:2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577-581,共5页李晓峰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3lslktfx-07)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
关键词: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 公民认同 
危机·穿越·认同——“阿库乌雾现象”的文化思考被引量:1
《当代文坛》2013年第3期70-72,共3页李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49-200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ZW1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DC10020203
阿库乌雾通过对汉语与国界的双重穿越,实现彝族母语文学跨语际、跨民族、跨国际、跨文化传播,在世界多元文化空间确立彝族文化的价值。民族-国家双重认同、文学话语权力意识以及多元文化观念,使阿库乌雾能够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思考少...
关键词:阿库乌雾 母语 跨文化传播 
各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困境原因初探被引量:3
《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9期23-27,共5页李晓峰 
文章在阐述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困境中,指出存在当前此种情况的原因,即文化"洼地效应"与单边译入书面的形成,文化公平权力的缺席与母语文学传播权力的放逐,传播意识的缺乏与母语文学的自我遮蔽。
关键词:母语文学 跨语际 传播困境 
人文精神·责任承当·生命体验·文体意识——评都媛的《心的涟漪》被引量:1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0-13,20,共5页李晓峰 
都媛在书写自己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中,传达出鲜明而强烈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社会良知与责任承当,具有重要的文化和道德价值。都媛本色本真与自在自然的书写方式也表征其文体意识的确立。
关键词:都媛 人文精神 生命体验 文体意识 
“不在场的在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处境被引量:10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83-89,共7页李晓峰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DC10020203)
在中国,蒙、藏、维、朝、哈等少数民族有着极其发达的母语写作,许多民族的母语文学早已产生了跨国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书写、文学研究、文学传播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学公共知识话语空间中,各民族母语文学处于"不在场的在场"的尴尬处境。各...
关键词:“不在场的在场” 母语文学 中国文学 公共话语空间 
中国文学空间特征谫论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171-176,共6页李晓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BZW069)阶段性成果
多种民族文化与多种地域文化相互叠加、交汇,形成中国多民族文学同一空间中文学的多层性和交融性;此外,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学一直处于空间不断位移、穿插、离合、交汇的动态变化之中,由此形成了跨地域、跨民族的跨文化特征;...
关键词:中国文学 跨民族文化 跨地域文化 叠加 动态 
重读玛拉沁夫被引量:3
《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41-45,共5页李晓峰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项目编号:DC10020203
60年前,玛拉沁夫创作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标志着玛拉沁夫正式跻身于中国当代文坛。与此同时,老舍、李乔、陆地、郭风、端木蕻良、祖农·哈迪尔、纳·赛音朝克图、阿·吾铁库尔、韦其麟、晓雪、铁依甫江·艾里...
关键词:玛拉沁夫 少数民族作家 重读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文坛 科尔沁草原 五六十年代 短篇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