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际

作品数:175被引量:277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雷静戴文静季进王少杰王彬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教学跨越
《学语文》2025年第2期61-64,共4页王志 
教学《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米考伯先生形象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重点、师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米考伯先生这一人物形象,需要在教学上实现三层面的跨越:第一,不同的译本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要注意重...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米米考伯先生 跨语际实践 跨文化理解 跨文本链接 
麦家论
《江南》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王迅 
麦家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小说家。他以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为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提供了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可阐释性本身就显示了一个作家的价值所在。麦家作品底蕴的丰富性征服了国内外读者,且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了文学圈、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麦家 文学圈 跨语际 写作风格 传播与接受 跨文化 
华兹生译者惯习及其《庄子》英译的跨语际实践探究
《中外交流研究(中英文)》2025年第1期96-106,共11页辛红娟 温赵珮阁 
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文化核心概念外译史文献整理、研究和数据库的建设”(24JZD020)子项目三“民国及建国以后中国文化核心概念外译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依托布迪厄对“惯习”的论述,探讨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译者惯习对其《庄子》英译活动产生的结构化影响。研究发现,华兹生在文化资本积累、文学和翻译场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融...
关键词:译者惯习 华兹生 《庄子》英译 
20世纪80年代从“样式”到“类型”的知识考古与跨语际实践
《电影艺术》2025年第1期153-160,共8页周传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影像艺术物质载体变迁史研究(1905—2024)”(项目编号:24CC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样式”与“类型”先后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电影观念传统,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中发生了交合与碰撞。通过借鉴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路径,对两个概念的出现及其承载的不同话语进行回溯,不仅能够厘清概念之间的行进轨迹,反思跨语...
关键词:样式 类型 话语 跨语际 转型 
美国俄裔文学的发展动向与跨语际特质
《英语研究》2024年第2期125-136,共12页吴笛 
随着美国多元文化氛围日趋浓厚,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亦渐趋繁荣,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俄裔文学研究依然不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实,美国俄裔文学成就斐然,出现了多位举世闻名的诗人、小说家、理论家,在世界文学领域是一处独特的景观。...
关键词:美国俄裔文学 生成渊源 文化身份 跨语际特质 
20世纪30年代蒋彝的跨语际文艺实践——兼论其与1935年伦敦艺展的关联性
《艺术博物馆》2024年第6期93-111,共19页范丽雅 
1933年蒋彝赴英时,正值中英两国酝酿在伦敦举办一场世界规模的中国艺术国际展,整个英国都沉浸在对东方艺术的无比憧憬之中,蒋彝及时抓住了时代脉搏,于艺展开幕之前出版了阐释中国画技巧及美学理念的英文书籍,受到英美文艺界和汉学界的好...
关键词:中国书画 西方艺术语境 海外书画家 国际展 文化翻译与传播 
奥林匹克项目术语的跨语际语源、译介及互鉴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年第35期151-155,共5页欧裕美 李雅琳 张彩云 梁秀丽 蔡欣怡 樊梦婷 胡红芝 
202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奥林匹克项目术语的跨语际语源、译介及互鉴研究”(项目编号:S202411548131)。
该文用词源学理论,从跨语际研究视角,通过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对奥林匹克体育术语语源和互鉴进行探究,揭示其术语的语源演变。结果发现,西方的体育项目术语大多源自古希腊文化,而东方的体育术语多源自中国、日本、韩国...
关键词:术语 语源 语义 译介 传播 互鉴 
刘勰古典主义思想的跨语际之辨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180-185,共6页戴文静 
2023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20BZW011)。
国内外学者对刘勰古典主义者这一身份标签的界定莫衷一是。为此,将刘勰古典主义者文化身份问题置于海外汉学视域下加以整体观照,通过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对刘勰古典主义思想中的“文用之辨”“古今之辨”和“奇正之辨”深入剖析,辨驳海...
关键词:文心雕龙 刘勰 古典主义 阐释 误读 
何谓“哀”的戏剧——悲剧概念东渐之初的跨文化理解
《学术研究》2024年第10期149-157,共9页斯维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8—19世纪戏曲传播史料整理与研究”(2023CDJSKJC07)的阶段性成果。
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
关键词:悲剧  概念史 理论旅行 跨语际实践 
刘勰有机观的跨语际阐释及其辨正
《语文学刊》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戴文静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20BZW011)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资助。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举世无两。它之所以具有世界性意义,主要源自其综合全面的文学体系和话语逻辑,而这与刘勰所秉持的有机观密切相关。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20世纪中叶起,海外汉学研究者已开始关注刘勰有机观的各...
关键词:文心雕龙 刘勰 有机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