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倩

作品数:8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李尔王》疯癫莎士比亚愚人非理性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英语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和疯癫者及其他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1年第1期32-33,共2页蒋倩 
愚人和疯癫者这两类典型人物是相辅相成、有同有异的。本文依据米歇尔·福柯的哲学观和审美论阐释两类人物在莎剧中具有的共同意义,即都代表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思和控诉,都体现超越生命意义的真善美,都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 《李尔王》 愚人 
从《鹧鸪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被引量:2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189-191,共3页蒋倩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
关键词:悼亡诗 《鹧鸪天》 《梦亡妻》 表达方式 感情基调 
美越战争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的影响被引量: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8-29,共2页蒋倩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青年运动,其重点集中在学生们的新左派运动、年轻人的反文化运动和越战老兵运动上。这些在当时看来极其荒谬、怪异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是值得理解的。
关键词:新左派运动 反文化运动 越战老兵运动 
中美企业管理者作决策之比较
《英语研究》2008年第4期74-76,共3页蒋倩 
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必然会体现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之中。在中国传统"中庸"、"和为贵"的思想熏陶下,中国企业管理者作决策时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决策上也采取集体主义,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的特点,强调管理即授权,决策上注重个人意志。
关键词:管理者 决策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英雄受难——哈姆雷特延宕的基督教情结被引量:1
《英语研究》2008年第3期46-49,共4页蒋倩 
长久以来人们对哈姆雷特及其延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英雄受难的角度阐释莎士比亚的基督教情结,通过哈姆雷特的英雄受难,即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肉体上的毁灭,莎士比亚积极探求人生意义和价值信念。单靠人文主义无法解决人类的问题...
关键词:英雄受难 基督教情结 价值信念 人文主义 
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被引量:4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48-50,共3页蒋倩 
针对福柯看到的理性与疯癫的关系是对立不可调和、相互排斥莎士比亚戏剧中,作者运用《李尔王》等作品体现的理性和疯癫来阐释延异学说,试图证明理性与疯癫如同德里达提出的那样,是处于无止境的差异链条内、相辅相成的延异关系。
关键词:理性 疯癫 延异 《李尔王》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被引量:7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77-81,共5页蒋倩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其他一些剧本中愚人和疯癫者这两类典型人物是相辅相成、有同有异的。依据米歇尔.福柯的哲学观和审美论阐释《李尔王》和其他一些莎剧中两类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意义,即都代表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思和控诉,都体现超...
关键词:莎士比亚 《李尔王》 非理性 审美 
新政自由主义——伟大的跨越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147-148,共2页蒋倩 
罗斯福的新政致力于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以实现他们的政治人权,福利制度既是新政的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福利政策,政府有效干预经济,实现了福利制国家的功能,达到福利制国家的标准,使美国成为一个福利制国家,从而新政...
关键词:新政 经济人权 福利制社会 新政自由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