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颜

作品数:31被引量:11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柴达木盆地色度古气候思政地理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学园》《高教学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海科技》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植被NDVI时空动态及未来持续性
《水土保持研究》2025年第3期196-205,共10页李晓燕 曹广超 陈宗颜 袁杰 孙子婷 唐建亭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ZJ-907M)。
[目的]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动态持续性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利用Slope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祁连山南坡植被N...
关键词:祁连山南坡 NDVI 时空变化 持续性 
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中国沙漠》2024年第5期84-94,共11页李晓燕 曹广超 陈宗颜 袁杰 孙子婷 唐建亭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ZJ-907M);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项目(青人才字[2023]01号)。
基于MOD11A2、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类型、气象(降水量、气温)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1―2022年祁连山南坡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LST变化...
关键词: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祁连山南坡 
渗透"双碳"理念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节为例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年第23期42-45,49,共5页杨晓雪 陈宗颜 隋皓宇 胡晓 曲莹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地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省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双碳"目标备受关注.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3"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节为例,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立足"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聚焦环境和国家安全进行了项...
关键词:地理项目式教学 "双碳"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地理研学课程思政获得感的内涵、生成及提升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年第7期77-80,共4页王睿 陈宗颜 
文章梳理了地理研学课程思政获得感的内涵,构建了“供需对接—有效参与—预期满足—认同内化—践行固化”的生成逻辑,总结了“优化教育主体课程思政供给、提升学习主体感知践行质量、形成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的提升思路,对地理研学...
关键词:地理研学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获得感 
青海河湟谷地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83-91,共9页胡晓 陈宗颜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2020-ZJ-Y06);《地貌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校级);《地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校级)。
地名是群体共有的精神记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延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类统计法、核密度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河湟谷地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河湟谷地地名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
关键词:地名 文化景观 河湟谷地 核密度分析 标准差椭圆 
青海河湟谷地地名文化的特征及当代价值
《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4期89-98,共10页胡晓 陈宗颜 曲莹 杨晓雪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地貌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校级);《地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校级)阶段性成果。
地名文化是地名的灵魂所在,背后隐藏着详实且珍贵的社会、军事、历史等信息,河湟地名沉淀了历史上民族融合、互动的文化。文章在挖掘河湟谷地地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地名文化特征,从借鉴启发、德育教化、文化发展三个维度阐述了地名...
关键词:地名文化 当代价值 河湟谷地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策略——以必修教材为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年第19期99-102,共4页史青森 陈宗颜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中地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课程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载体。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为例,在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之上...
关键词:课课程程思思政政 高高中中地地理理 立德树人 
“尺度”大概念下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大气”为例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年第14期55-58,共4页王思涵 李海林 陈宗颜 孙永娟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地貌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校级);“‘地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校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整体规划课时安排,科学制订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尺度”为大概念,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大气”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统筹设计,从重构单元学习体系、设计学习过程及制订评价体系出...
关键词:单元教学 尺度 大概念 大气 
“地貌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2期64-68,82,共6页陈宗颜 袁杰 王思涵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青海师范大学“地貌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地貌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思政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有现实指导意义.“地貌学”是高校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家国...
关键词:地貌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被引量:6
《高教学刊》2023年第7期100-103,共4页袁杰 陈宗颜 曹生奎 褚延梅 李金平 才仁拉措 
青海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环境评价“教学模式研究”(青师教字[2020]48号);2021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无编号);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2020-ZJ-Y06)。
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高校教学改革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在2019年年底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如何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网络教学更是成为教育从业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并结...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 模式 实践 教学效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