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

作品数:272被引量:1853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知识分子比较文学小说现代知识分子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坚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陈思和教授从教42周年座谈会答谢词
《南方文坛》2025年第2期5-6,共2页陈思和 
46年前,我24岁,衣袋里放着高考录取通知,搭乘公交车来复旦大学入学报到。也许是心情激动,没留神,下错了车站,在复旦大学站前面的电力所站下来。旁边有个好心人看我在东张西望,就指点说:你是到复旦大学吧?往前走半站路,就看得见校门了。
关键词:高考录取 复旦大学 陈思和 往前走 答谢词 公交车 学报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黄子平 李庆西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
关键词: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几点感想
《理论月刊》2025年第4期5-8,共4页陈思和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可从历史角度加以切入,以此反照当下。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建构,第一次建构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孔子,他对上古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挖掘,最终形成了以“经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儒家 严复 原创性 
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跨学科视野中的人文城市研究
《探索与争鸣》2025年第1期4-30,177,共28页王战 陈平原 陈思和 刘勇 熊月之 沈湘平 陈恒 陆铭 
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改善上海城市空间治理增强城市活力研究”资助。
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不仅是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更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不可或缺甚至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基...
关键词:《探索与争鸣》 学术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人文城市 学术期刊 乡土中国 人文领域 文明互鉴 
“世界华文文学”“国别+华人文学”“国别+华裔文学”之辨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4期5-7,共3页陈思和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徐学清致力于加拿大华人文学(或者说华裔文学)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加拿大多元文化发展,希望在多元文化格局里华人文学及其文化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其新著《历史想象和离散经验:百年加拿大华人文学》是站在加拿大华人文...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 国别 华人文学 华裔文学 《历史想象和离散经验:百年加拿大华人文学》 
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时代新变
《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12期29-46,224,共19页王晓明 王鸿生 陈昶 吴天舟 陈思和 梁钺皓 
陈思和先生的新著《从广场到岗位》既是其学术生涯与知识分子精神史自述,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回顾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知识构造的视野。在书中,陈思和将论述的起点设置于1993年的人文精神讨论,然后向前追溯至近现代...
关键词:陈思和 新时期以来 岗位意识 自我剖析 知识分子精神史 学术生涯 历史发展脉络 文学与生活 
“新书业与左翼文学的发生”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郭沫若学刊》2024年第3期2-3,共2页陈思和 
关于新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这个题目,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不是新题目。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钱理群先生与我谈过一次,他说现在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两个盲点:一个是新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新文学与校园文艺社团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 现代出版 博士研究生 广西师大出版社 博士论文 北新书局 钱理群先生 
严绍璗先生对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2024年第1期242-246,共5页陈思和 
去年严绍璗先生去世的时候,国内还在疫情管控的阴影之下,我平时不用微信,也没有上网习惯,自觉置身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所以噩耗到了晚上才被间接地告知,一时还将信将疑。在8月6日那天日记里,我就记下几个字:“中午暴雨,加冰雹。听说严绍...
关键词:微信 严绍璗 复旦大学 上网习惯 比较文学学科 疫情管控 
知识分子的两个标准
《文艺争鸣》2023年第12期33-38,共6页陈思和 
虽然说,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形成,没有直接模仿西方的intellectual的定义,但是从广场型知识分子的形成及其斗争方式、价值取向来说,是极为相似的。我们从前面所引用的余英时的说法中可以看到:“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
关键词:余英时 斗争方式 西方学术界 小团体 价值取向 知识分子 关怀 
内卷时代如何重建“人”的尺度——“人文精神大讨论”30年与当代思想状况被引量:3
《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12期96-104,194,共10页陈思和 王晓明 张闳 张屏瑾 陈昶 
今年是“人文精神大讨论”30周年,站在2023回望1993,那场由人文学科开启、进而产生广泛影响的讨论,在经过了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检视之后仍有其思想价值,对于回应我们今天内卷化时代的问题仍有参照意义。为此,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再出...
关键词:人文学院 王晓明 当代知识分子 人文学科 陈思和 当代思想 参照意义 内卷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