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钊

作品数:332被引量:3666H指数:3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法律方法法治法治思维法律解释法律思维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利益衡量规则
《河北法学》2025年第5期18-38,共21页陈金钊 左飞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之阶段性成果。
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利益衡量是常用的方法。利益衡量方法是对据法阐释元规则的拓展,通过利益衡量的介入,迎合法律逻辑的道义要求。这对强化依法办事之法的正当性,限制执法司法的任意性有积极意义。然而在法理学界,对是否存在限制恣意的...
关键词:利益衡量规则 利益衡量方法 不可通约性 经济分析 后果考量 
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探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88-199,239,共13页陈金钊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
关键词:法律思维规则 法律方法 行为规范 法治思维 法律逻辑 
重新确定据法阐释抑或依法办事之法的方法被引量:2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52-71,共20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
据法阐释依法办事之法的第一次确定,是指立法者创设制定法的活动。由于制定法规范是一般性、体系性的抽象存在,因而其实施需要在语境中具体化。制定法的具体化是抽象法律的重新确定。重新确定的实质是“法律注我,我注法律”的双向思维,...
关键词:据法阐释 依法办事 法源思维 法律思维规则 法律方法 
认真对待法律的体系性被引量:3
《当代法学》2024年第6期106-119,共14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的阶段性成果。
认真对待法律的体系性,实质是重视逻辑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法律的体系性不仅是描述法律特征的概念,而且包含法律的内在道德性。体系性要求以及体系化方法的融贯,构成了法律创设与实施的技术性原则。中国法理学对法律的体系性的命题重...
关键词:法律的体系性 法律的体系化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律思维 
缘何据法阐释之法需要再次确定被引量:1
《学术界》2024年第11期27-39,共13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的阶段性成果。
据法阐释之法之所以需要在语境中再次确定,原因在于:据法阐释并不是单向度依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的互动过程。制定法是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没有为纠纷解决提供现成的方案。制定法运用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离不开人在...
关键词:据法阐释 法律方法 法律诠释 法律渊源 法源思维 
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探寻方法被引量: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55-67,共13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阶段性成果。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
关键词:法治精神 现代法治 法治思维 法治文化 法律精神 
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探寻方法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10期57-58,共2页陈金钊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实现的力量。一、多维度的现代法治精神支持法治实现的精神力量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姿态的法治精神。心理姿态的法治精...
关键词:法治精神 法治实现 科学研究 话语表达 多维度 精神力量 心理状态 意识形态 
需要嵌入逻辑的中国法理学被引量:2
《中国法律评论》2024年第4期155-166,共12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之阶段性成果。
中国法理学是对西方法理学知识论、价值论及认识论等的借鉴,可其内容并不全是对西方法理学的全面移植,而是运用辩思方式的整合,其典型特点是没有经过刻意论证,就在无意识层面消解了逻辑的重要性。中国法理学至今没有对法律的逻辑性(如...
关键词:法理思维 法律拟制 据法思考 辩证思维 法治逻辑 法律思维 
法源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被引量:3
《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6期121-134,196,共15页陈金钊 刘雷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2JZDZ003)的阶段性成果。
严格适用制定法,可有效约束法官的审判活动,但也会出现教条主义和机械司法等问题。而允许法官在案件中随机融进价值和其他社会规范,则会消解制定法的权威。为维护制定法的权威,恰当地运用制定法,有必要引入法源思维。把法源理论转化为...
关键词:法源思维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体系思维 法治逻辑 
作为法治原则之法律的体系性被引量:10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24-136,177,178,共15页陈金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3)。
法律、法治不是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拟制性的存在。在法律拟制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系性要求是法治思维的指引,其与体系化结合,可表征法治实现的逻辑性。体系化是指法律构成以及实施的一致性,既包括对构成法律的概念、规范、原则之间的逻辑...
关键词:法律的体系性 法律的体系化 法治原则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