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觉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长江学术》《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旬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论《甲寅》月刊中的小说
《长江学术》2014年第3期53-59,共7页王桂妹 林栋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17-19世纪文学转型流变研究>(NCET-11-0202);吉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文学流变研究>(2013JQ011)
学界在论及《甲寅》月刊对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之功时,往往以《甲寅》月刊中的小说做为有力的证据之一,但实际上,《甲寅》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新"是比照近代"小说界革命"之后的情形而言,如果以五四新文学为参照系,那么《甲寅》月刊中的小...
关键词:《甲寅》月刊 小说 守旧 开新 
“稚钝”与“灵性”视野下的女性自由之路探索——浅论严歌苓《扶桑》、《第九个寡妇》中的女性与自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46-50,共5页林栋 
严歌苓在其代表作《扶桑》中着力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之后出版的《第九个寡妇》延续了这一主题。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王葡萄的人格结构都以"稚钝"和"灵性"为主要质素,小说的叙事也将这两种质素置于"特殊环境"中,帮助主人公走上...
关键词:严歌苓 《扶桑》 《第九个寡妇》 女性 自由 
觉察“无睹”的“熟视”——论余华《第七天》被引量:1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112-115,共4页林栋 
余华在《第七天》中建构的"死无葬身之地"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其文学意义亦因之而生。当现实的荒诞超越了文学的想象,文学就要直面现实,帮助我们觉察由"熟视"而成的"无睹",重返那个我们早已习焉不察的中国。要做到这...
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现实 
史识的锤炼与超越——刘中树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文艺评论》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林栋 
唐裴迪有诗《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实际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亦如深入宝山,刘中树先生游于其中,他撰写或主编的《鲁迅的文学观》、《〈呐喊)〈彷徨〉艺术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 刘中 方法论 史识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革命运动 文学观 艺术论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被引量:2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年第6期227-228,共2页郝淑媛 黎晨 林栋 
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校人数逐步增加,这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以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以吉林大学文学院为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