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新

作品数:18被引量:4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结构问责政府责任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党政干部学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化自信的理论视域与现实旨归被引量:2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33-37,共5页潘照新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BZW008)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本体论的理论视域阐释文化自信,可以厘清文化自信自身的逻辑;从认识论的理论视域阐释文化自信,可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
关键词:文化自信 理论视域 现实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责任:基本结构与保障机制被引量:14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28-35,共8页潘照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责任研究"(15AZD015)的阶段性成果
政府责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责任的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并且在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结构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形态。因此,重新理解政府责任是新时代政府治理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府责任 责任政府 问责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3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25-31,共7页潘照新 
21世纪,几经曲折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正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创建出科学自主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及新理论,才能不断针对新出现...
关键词:中国 人文社会科学 发展 问题 对策 
论学术期刊的良性运行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216-217,共2页潘照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积极探索发展自身的新思路,才能维持学术期刊的良性运行。为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增强学术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和实现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激...
关键词:学术期刊 良性运行 影响力 创新 
论高校学报的特色展现——栏目策划被引量:8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54-157,共4页潘照新 
对于高校学报而言,学术质量是最根本的,而栏目的策划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栏目设置能够显示出刊物的基调和风格,从而在高校学报特色展现中具有首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思维、预测、筹划及创新实践栏目策划的各个环...
关键词:高校学报 栏目 策划 
浅析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的根源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9,共3页潘照新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其中对新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早期与晚期的文化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毛泽东晚年的文化思想一改其早期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在文化的...
关键词:毛泽东 晚年文化思想 缺陷 根源 
论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被引量: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94-96,共3页潘照新 
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生命,它不仅关系到学报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学报的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学报进行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控制刊物质量,提高刊物的整体水平,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解决将有利于高校学报质量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高校学报 质量 信息 学术性 
论期刊稿件产生程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33-135,共3页潘照新 
刊发稿件的质量事关期刊的质量和声誉。高质量的稿件必须注意其所隐含的程序因素。稿件产生的程序包括选题的程序、组约稿件的程序、审稿的程序和编校的程序。规范刊发稿件的产生程序并将其制度化,将为采用高质量的稿件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稿件产生 程序 规范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途径探析被引量:1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96-99,共4页潘照新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依据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其自身的力量。而之所以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又基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这一前提。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 投入 制度 方针 
论网络时代编辑的主体性被引量:6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94-97,共4页潘照新 
构筑和创新人类文化是编辑主体工作的意义所在。网络时代的交互性、全球性、超容量、多样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方面使编辑主体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又消解了编辑的主体性,分析网络时代对编辑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性,寻求提升主体性的途径,可为编...
关键词:网络时代 编辑 主体性 提升 消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