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祺

作品数:12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民间叙事文学网络文学自我媒介批评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芒种》《丝绸之路》《兰州学刊》《文艺生活(中旬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远方”抒情与时代共情:西部文学创作症候与反思
《兰州学刊》2020年第8期44-52,共9页李亚祺 
新时期以来,西部文学创作成果丰硕,需要对其进行经验总结、范式梳理和学理性反思,并探讨未来拓展的可能。文章主要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例证,分析西部文学作家在“远方”抒情和时代共情两种视域下的创作成就及相应文化症候,指出当下西部...
关键词:西部文学 “远方”抒情 时代共情 视域开放 
无人不需穿越“硝烟”——《向西,向西,向南》中的女性及其“自我”
《芒种》2020年第5期117-122,共6页李亚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商业模式独特,并始终处在转型、调整之中。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客观上促使商业发展有更多的机遇,竞争也越发惨烈。因此,"改革"二字,对人们的影响是渐进式的,相比革命鲜明的旗帜、立场和一腔热血,"改革...
关键词:王安忆 《向西 向西 向南》 女主人公 全球化进程 价值维度 
新世纪文学的时代诉求与电影叙事的使命
《山花》2017年第12期140-144,共5页李亚祺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共性不可避免,这主要体现在电影的叙事属性是电影作为艺术无可厚非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从个体经历中生发出象征快感或普遍性共情是叙事的核心要素,既叙事要在对个性主人公的展现过程中达到令受众产生普遍性的代入感,...
关键词:电影叙事 新世纪文学 时代诉求 叙事效果 普遍性 主人公 快感 
当神话和信仰作为另一种阐释——《人类世》之中的“人类事”
《雨花》2017年第8期11-13,共3页李亚祺 
从地质学的角度而言,人类相对稳定的繁衍起始于一万多年前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结束,既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中的全新世,自2000年开始,许多科学家们认为我们处在地质史上一个新时期——'人类世'。正是在人类世之中,人类极剧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
关键词:人类世 宇宙观 资本积累 科幻小说 
民间叙事的新路径及其美学立场——以《独药师》、《望春风》为例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4期24-29,共6页李亚祺 
本文以张炜《独药师》和格非《望春风》为例,分别阐述民间叙事面向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书写时所具备的双重面貌:一方面包含着以自我认知为核心的个体与历史的冲突,及个体对精神困境的尝试性解决,一方面又包含着作者试图置身于历史之外再现...
关键词:民间叙事 历史 自我 情感结构 美学向度 
现代中国音乐作品中的革命传统叙事——历史语境的创造、叙述与超越被引量:1
《音乐传播》2016年第4期50-54,共5页李亚祺 
作为一种文学行动的革命音乐,在建构历史中先天承担着救亡意义,成为一个自身不断建构的场域。音乐的绝对情境化、代偿性行动的仪式快感和情感召唤、叙事抒情与激昂情绪,使音乐叙事与历史事件的直接言说似乎更为疏离,却不断巩固着革命精...
关键词:革命音乐 革命信念 “民间”场域 英雄主义 
给有温度的诗一个有温度的土壤——六博士寄语文代会与作代会之六
《博览群书》2016年第11期22-24,共3页李亚祺 
自古以来,诗歌的力量在于诗性能够建构出远多于词句表层意义的美学世界,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诗词文艺观念,
关键词:诗歌 温度 中国古典诗词 语文 博士 土壤 “言外之意” “味外之旨” 
当“反思”退场——对当代“青春文学”及其批评场域的分析
《山花》2016年第5期119-123,共5页李亚祺 
青春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正如《青春之歌》的青春是一个时代的热血,《青春万岁》的青春是一个时代的希望,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是需要承认的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青春情绪的曲折表征。面对青春文学,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将其指认为某...
关键词:青春文学 青春万岁 《青春之歌》 商业大潮 不谙世事 犬儒主义 资本逻辑 革命时代 张怡微 文学批评 
媒介视野下网络文学的受众感性诉求研究
《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X期1-2,共2页李亚祺 
本文探讨大众传播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发展流变,强调体制与机制平台和受众感性诉求的双重视野,并对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不同偏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之下,进一步探讨网络文学在文学中的身份,时代中的角色等相关的...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播媒介 感性诉求 文学性 
意象与精神的维度——关于孙海芳的“字”与“事”
《丝绸之路》2013年第6期34-35,共2页李亚祺 
汉字所携带的文化内蕴是极为宽广的,而以汉字为基点,以充满灵性的思维创作出由汉字衍生出的带有个人人生轨迹与思考的文学作品,则更拥有丰富与多义的迷人。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正是在对文字意象的延伸中,通过历史的追溯与文化的...
关键词:孙海芳 《这些字 那些事》 文字意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