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作品数:13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犯罪商业贿赂犯罪共同犯罪聚众犯罪犯罪构成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广西社会科学》《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被引量:1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8-23,共6页何俊 
追诉时效制度,是刑法设定的影响刑罚消灭的制度。经过法定的追诉时效期限,国家对犯罪人的求刑权归于消灭,与之相伴随的刑罚也随之消灭。追诉时效制度中,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直接影响到追诉时效制度的适用。作为追诉时效期限计算起点的“...
关键词:追诉时效 犯罪形态 罪数形态 
论“套路贷”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法制与经济》2020年第12期24-27,共4页何俊 
"套路贷"犯罪,是司法机关对于使用欺骗方法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套路贷"犯罪主观上表现为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使用了"套路"的手段或者方式。认定"套路贷"犯罪,应该注意区分非法占有目的与非法获利目的...
关键词:套路贷 非法占有 非法获利 
增设袭警罪问题研究被引量: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47-151,共5页何俊 蒋晓曼 
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安徽省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袭警是近年来常见多发的一种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对袭警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袭警现象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袭警事件频繁出现,袭警手段变化多样,不仅使国家公权力受到挑战,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社会秩序受到...
关键词:袭警 袭警罪 缺陷 完善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问题研究被引量:3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年第4期77-83,共7页张羽 何俊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AJ2011C0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罪名,其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人,不限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在性质...
关键词:影响力 近亲属 关系密切人 不正当利益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83-87,共5页何俊 
商业贿赂犯罪是因商业贿赂行为触犯了刑法的禁止性规定而构成的犯罪,是一类犯罪行为的概括称谓,本身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商业贿赂犯罪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破坏公平竞争、平等有序的市场行为准则。商业贿赂犯罪与贿赂犯...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 贿赂 利益 犯罪构成 
加大著作权犯罪惩治力度的思考被引量:1
《科技与法律》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何俊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WTO,履行TRIPS协议,意味着要对著作权进行更为广泛的保护。反映在刑事法领域,应降低刑事起诉门槛,划定更大的犯罪圈,以加大对著作权犯罪的惩治力度。由于我国刑法对著作权犯罪规定的罪名较少,...
关键词:著作权 著作权保护 犯罪 完善 
论商业贿赂犯罪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143-148,共6页何俊 
一、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一)商业贿赂犯罪的界限范围"商业贿赂犯罪"一词,时下适用频率颇高,盖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各种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成为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致。然商业贿赂犯罪本身,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既不属于刑法规...
关键词:商业贿赂犯罪 行贿罪 具体罪名 受贿犯罪 类罪名 行贿犯罪 市场经济秩序 商业贿赂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 
聚众犯罪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6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9期144-146,共3页何俊 
聚众犯罪,又称为多众犯、聚众型犯罪,是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以聚众方式实施的犯罪的总称。虽然在外观上,聚众犯罪是以多人聚集的方式实施,但聚众犯罪不同于刑法所规定的共同犯罪。对聚众犯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同时,聚众...
关键词:犯罪 聚众犯罪 共同犯罪 集团犯罪 
剥夺政治权利立法问题浅议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79-81,共3页何俊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三种附加刑之一。作为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在适用上具有双重性,即附加适用时,体现对犯罪人的严厉惩罚,而独立适用时,则意味着行为本身的危害轻微。设置的任意性、适用范围的不明确性、与其他刑罚配...
关键词:剥夺政治权利 法定刑 刑罚 配置 
聚众斗殴罪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8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68-72,共5页何俊 
聚众斗殴罪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在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况下,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理。但在具体的司法操作中,责任主体的认定仍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刑法的相关规定,对聚众斗殴罪...
关键词:聚众斗殴 转化 共同犯罪 聚众犯罪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