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纲

作品数:30被引量:409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磁悬浮列车高速磁悬浮列车高温超导光纤磁悬浮更多>>
发文领域: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微特电机》《低温与超导》《变压器》《电气应用》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Inductrack磁浮技术及其在磁浮列车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14
《电气应用》2006年第1期1-3,共3页武瑛严 陆光 徐善纲 
讲述了Inductrack磁浮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主要介绍了In-ductrackII磁浮技术在美国GeneralAtomics市内低速磁浮列车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磁浮系统 磁浮列车 磁浮技术 应用 工作原理 低速 
美国Magplane磁悬浮列车方案介绍被引量:16
《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5年第5期40-43,共4页张瑞华 刘育红 徐善纲 
美国Magplane磁悬浮列车方案有两种,一种是速度在500km/h的超导方案,另一种是速度约250km/h的永磁方案。与其他高速磁悬浮列车相比,美国高速磁悬浮列车方案使用了永磁悬浮,使悬浮气隙达5 ̄15cm,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轨道土建工程施工的精度...
关键词:美国 磁悬浮 永磁体 高速列车 
运动设备无接触供电系统耦合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7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第3期5-8,80,共5页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国家863"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专项)
本文采用磁通方法和诺伊曼公式研究了不同形状线圈自感以及线圈间发生位移时互感的计算,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初、次级线圈的形状和尺寸对耦合变化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分析所得结果。实验和计算结果均表明,运动设备无接触供...
关键词:运动设备 无接触供电 空心线圈 耦合特性 
高速磁悬浮列车中功率模块供电方法
《科技开发动态》2004年第3期49-49,共1页吴祥明 李耀华 韦榕 徐善纲 
关键词:高速磁悬浮列车 功率模块 供电方法 牵引变电站 切换开关 
EMS型磁悬浮列车电磁系统动态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及其悬浮与牵引力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8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第10期133-137,共5页金志颖 杨仕友 倪光正 熊素铭 倪培宏 徐善纲 常文森 
该文基于有限元数值计算的场路耦合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了 EMS 型磁悬浮列车电磁系统动态电磁场分布及其相应工程参数。为避免由于电机定、转子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气隙场域剖分网格的畸变问题,在气隙中引入了运动边界。实例计算验证了该...
关键词:电磁系统 力特性 气隙 场路耦合 转子 电机 电磁场 磁悬浮列车 牵引力 实例计算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17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第5期63-66,共4页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建立了无接触电磁耦合结构的互感模型,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引入了初级电源端口的等效负载阻抗及零相角谐振频率的概念,并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采用各种初、次级补偿拓扑所带来的频率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得知:为了...
关键词: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稳定性分析 频率控制 仿真分析 电力系统 电网 
几种典型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方案比较被引量:22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4年第2期46-50,共5页张瑞华 严陆光 徐善纲 武瑛 
国家 8 6 3"十五"攻关资助项目 (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 )
由于高速磁悬浮列车的诸多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研究 ,目前以德、日两国技术较为成熟 ,同时美国、瑞士等国也有几种磁悬浮列车方案正在研究发展中。因此 ,对这几个国家的典型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的磁悬浮列车技术发展有很...
关键词:磁悬浮列车 高速 方案比较 
一种新的高速磁悬浮列车——瑞士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列车方案被引量:11
《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张瑞华 严陆光 徐善纲 武瑛 
关键词:高速磁悬浮列车 真空管道 瑞士 线性推动 Swissmetro系统 
新型无接触能量传输系统被引量:62
《变压器》2003年第6期1-6,共6页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简要介绍了新型无接触能量传递系统的分类、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系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变压器 无接触 能量 传输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被引量:99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第4期10-13,43,共5页武瑛 严陆光 黄常纲 徐善纲 
国家863'十五'攻关资助项目(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利用电磁感应耦合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电能的无接触传输,消除了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带来的电击、短路和发生火花的危险。本文建立了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研究了系统补偿拓扑、运行...
关键词:无接触电能传输 反应阻抗 初、次级补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