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娴

作品数:8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反本质主义另类写作都市躯体写作京派小说家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学术交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文学研究》《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沈从文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重构被引量:1
《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99-103,共5页蒋淑娴 
沈从文从地域观念出发,将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确认为理想的来源与出处,其文化身份正是在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的边地风俗中,在弥漫着美与爱的生命状态里,获得了重构与新生。
关键词:身份认同 乡下人 苗族血统 京派小说家 
解读自我:余华小说的后现代意义
《学术交流》2007年第6期170-172,共3页蒋淑娴 
先锋小说家余华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出发,在解构现实生活的本真性同时,对所谓神圣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将一个本应"大写"的人,轻易地想像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我"的人。文本主体的"自我",不仅可以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
关键词:余华 后现代意义 确证自我 非理性 
湘西的想象与现实——沈从文在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54-57,共4页蒋淑娴 
在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沈从文的创作内涵不断扩大,反映了他走出湘西、想象追忆湘西及至重返湘西的全部社会生活资源,记录了当时下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痕迹,从而拓展了现代乡土文学的边界。
关键词:想象 追忆 现实 
如诗如梦 静美空灵——废名小说《桃园》解读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年第7期37-39,共3页蒋淑娴 
关键词:废名 静美 意象世界 如梦 竹林的故事 感觉世界 田园牧歌 象征主义 现代文坛 儿童视角 
戴望舒诗的现代性举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43-47,共5页蒋淑娴 
戴望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形式”,主张写“纯诗”,统摄在他诗歌中忧郁感伤的情怀,是诗人通过对自我灵魂的本真思考得到全面的展示;诗人灵魂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既表现与西...
关键词:诗情 灵魂思考 自然意象 
“另类”写作:反本质主义的都市欲望文本被引量:5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47-50,共4页蒋淑娴 
20世纪90年代后期,卫慧、棉棉等人以抽象化的躯体写作,卡拉OK式的狂欢表演,将都市"另类"人的疯狂欲望,定格在一个狭小的"私人空间",其文学价值和深层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已消失殆尽,是反本质主义的价值祛魅。
关键词:躯体写作 酒吧意象 都市欲望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诉求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55-56,共2页蒋淑娴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
关键词:人文精神 现代性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教学 
施蛰存历史小说的现代情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90-92,共3页蒋淑娴 
施哲存的历史小说 ,突破了中西方历史传奇小说的叙事模式 ,将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着重表现作为个体的人 ,突出描写的潜意识及各种性爱心理的矛盾冲突 ,塑造具有多重人格的艺术形象 。
关键词:现代情怀 虚构艺术 心理现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