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香

作品数:23被引量:5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北魏墓志波士顿美术馆美国博物馆陵墓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博物院》《四川文物》《中国书画》《故宫博物院院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3期99-118,M0007,共21页刘连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北朝考古遗存中的华夏民族认同研究”(22MDZL05)的阶段性成果。
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西域胡风等多...
关键词:六镇墓葬 多元文化 汉化迟滞 军镇管理 边缘化 
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被引量: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69-80,共12页刘连香 
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北朝考古遗存中的华夏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2MDZL05)的阶段性成果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
关键词:北魏 洛阳墓葬 “太和之风” 文化交融 
中古时期尸床葬研究被引量:1
《中原文物》2022年第4期45-55,共11页刘连香 
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专项研究项目支助。
尸床葬是一类人群可能出于信仰而采取的特殊葬式,其典型特征为不用木棺,在墓室内设置生土台或用砖石与土混筑平台以陈尸,后发展为使用石尸床、石围屏石榻,部分有叠葬现象。墓葬主要发现于河西周边地区,从西晋十六国延续至唐代。北朝时...
关键词:尸床葬 中古 文化融合 
北魏中后期纪年墓等级规制研究
《考古学报》2022年第1期19-42,共24页刘连香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项目批准号:16BKG019)的阶段性成果
目次一地面封土与陵园建筑二墓道及过洞天井三墓室结构四随葬品组合五墓主身份六结语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墓葬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随着考古材料不断积累,纪年墓的资料日渐丰富,为探讨北魏中后期墓葬等级、丧葬制度提供了直接...
关键词:拓跋鲜卑 丧葬制度 考古发掘 纪年墓 北魏 民族文化融合 墓葬等级 考古材料 
四川盐亭龙门垭摩崖造像调查简报被引量:3
《文物》2020年第10期72-88,F0003,共18页刘连香(执笔/摄影/绘图) 杨泽明(摄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批准号:16BKG019)的阶段性成果。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黑坪镇龙桥村东南的小山崖壁上(图一)。小山西南有东、西两座山,对峙形成狭窄缺口,称为龙门,即此处地名“龙门垭”之由来。该处摩崖造像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0年,盐亭县文物管理所对该...
关键词:摩崖造像 调查简报 文物管理所 四川省绵阳市 盐亭县 龙门 四川盐亭 
石刻中的乙弗昆裔踪迹与北朝社会格局被引量: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135-145,共11页刘连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项目编号:16BKG019阶段性成果.
乙弗氏是北朝民族大融合中较小的部族,却在不同时期分别以武力、权术和姻亲等形式获取生存空间,成为众多中小部族的典型。目前散见北朝碑刻、墓志、石窟寺和佛教造像题记中的相关信息反映了其与拓跋鲜卑的密切关系及与不同民族的融合过...
关键词:乙弗氏 石刻 迁徙 姓氏 民族融合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墓主探讨被引量:13
《博物院》2019年第5期37-49,共13页刘连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16BKG019)阶段性成果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为7级台阶长斜坡墓道的横券双室砖构墓,墓壁厚近1米,墓砖上带有东汉纪年戳记,墓葬规模和形制介于曹操墓和曹休墓之间。墓中出土253件(块)石牌所记物品种类及墓内现象显示墓主为夫妻二人,葬制参照东汉皇帝大丧,身份与...
关键词:曹魏 西朱村墓 石牌 随葬品 墓主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广川王国造像与题记考
《敦煌研究》2019年第4期70-77,共8页刘连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16BKG019)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有北魏广川王国造像龛11个,题记7处。广川王国造像所处窟顶位置反映其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该组造像以大龛为中心、周围小龛围绕的布局结构在北魏王国与家族造像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题记内容反映的现实功利性为当时...
关键词:广川王国 家族窟龛 位置与布局 现实功利 墓志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两件僧伽造像
《文物》2019年第3期92-96,共5页刘连香 
僧伽,西域何国人,唐龙朔初年入中原,在泗州一带弘法,后被中宗迎入内道场,景龙四年(710年)坐化于长安荐福寺,归送泗州,起塔供养川。其后僧伽信仰渐盛,延续至明而不绝。已发现最早的僧伽造像是元和十三年(818年)四川安岳石窟西禅寺中的'...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 僧伽像 僧伽和尚 禅定印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魏永安二年造像碑考被引量:1
《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2期94-100,共7页刘连香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魏丧葬中民族融合因素的考古学解读"(编号16BKG019)阶段性成果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特点。佛教造像是佛法的方便道,目的是为了证实佛教真谛,造像碑上的高跷、幢伎雕刻,不可能是...
关键词:造像碑 永安二年 文化因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