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零

作品数:33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德论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研究上帝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河北学刊》《世界哲学》《宗教与哲学》《世界宗教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走进康德,重新理解“人是什么”——访李秋零教授
《哲学动态》2024年第12期114-122,125,共10页李秋零 李秀伟 
一康德的哲学批判及其时代价值问:康德为何将他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他批判的目的是什么?答:“批判”这个词在德语中叫“Kritik”,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希腊语名词,后来被拉丁语所接受,最后德语也接受了这样一个词。这个词的原义是评论,...
关键词:希腊语 批判哲学 重新理解 德语 拉丁语 哲学批判 推论出 评论者 
卡西尔与康德——卡西尔《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刍议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23年第11期38-43,共6页李秋零 
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携主编《康德著作集》之威,撰写了《康德的生平与学说》这部“研究康德哲学之必读之书”。卡西尔从新康德主义立场出发,把康德的学说“不是理解为一个结束了的历史整体,而是理解为哲学自身的持久课题的表述”。他“...
关键词:康德 卡西尔 新康德主义 批判哲学 疑难 
卡西尔与康德——卡西尔《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刍议
《哲学研究》2023年第6期86-92,共7页李秋零 
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携主编《康德著作集》之威,撰写了《康德的生平与学说》这部“研究康德哲学之必读之书”。卡西尔从新康德主义立场出发,把康德的学说“不是理解为一个结束了的历史整体,而是理解为哲学自身的持久课题的表述”。他“...
关键词:康德 卡西尔 新康德主义 批判哲学 疑难 
康德的目的论思维与形而上学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21年第7期3-9,共7页李秋零 
使形而上学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康德念念在兹追求的目标,但休谟的怀疑和康德自己的理性批判已使康德无法继续采用建构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范导性的方法。康德借助反思的判断力,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确立了主观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则,通...
关键词:康德 目的论 上帝 形而上学 
康德与宗教问题相关的往来书信总辑
《宗教与哲学》2019年第1期3-88,共86页李秋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康德往来书信全集》译注”的阶段性成果
译编译说明:1.蒙本刊主编青睐,遵约将康德与友人之间凡涉及宗教问题的往来书信摘出提前发表,以飨读者。这些书信全部译自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Ⅹ-Ⅻ卷(Kant s gesammelte Schriften,herausgegeben von der K niglich Preu ischen Akad...
关键词:往来书信 康德 宗教 
康德的“目的论”情结——《判断力批判》的前史被引量:3
《宗教与哲学》2019年第1期89-100,共12页李秋零 
目的论思维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题思想。首先,本文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神学的批判谈起,认为康德在三种上帝存在的证明中,对采用自然目的论的自然神学的上帝存在证明给予了特殊的同情和重视;其次,本文追踪了康德...
关键词:康德 目的论思维 《判断力批判》 
康德论幸福被引量:3
《宗教与哲学》2018年第1期15-26,共12页李秋零 
"幸福"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康德把"幸福"理解为习惯性的感性欲望,即偏好在广度、深度和绵延上的满足,同时幸福又取决于人在同类中所拥有的优势,因而谋求幸福靠的是能够认识自然且改造自然,并在同类中竞争以谋...
关键词:康德 幸福 理性 
奥古斯丁视域中的康德人性根本恶理论被引量:2
《宗教与哲学》2017年第1期3-16,共14页李秋零 
在对人性恶的本质、起源的分析中,启蒙思想家康德与早他一千多年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都把人性恶视为伦理秩序的颠倒,都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都认为原初的恶使人失去了自由选择善的能力。唯有在如何消...
关键词:康德 奥古斯丁 人性恶 自由意志 改恶向善 
康德往来书信中的《纯粹理性批判》诞生记被引量:2
《德国哲学》2016年第2期45-54,共10页李秋零 
康德的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的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的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的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的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的形成和特...
关键词: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人是目的”:一个有待澄清的康德命题被引量:9
《宗教与哲学》2016年第1期32-40,共9页李秋零 
本文对"人是目的"的命题进行澄清,表明康德在"目的公式"中引以为人的行动的目的的,绝不是作为现象的、受物理学规定所累的理性自然存在者或曰自然人,而是作为本体的、独立于物理学规定的道德存在者或曰人格人。康德在"目的公式"...
关键词:目的公式 人格中的人性 人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