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梁

作品数:21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法治方式法治法律方法法治思维公信力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湖南警察学院学报》《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迈向实践立场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论被引量:11
《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186-192,共7页邱成梁 李志强 
"2011计划"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法治评估意味着对法治的全方位评估,通过法治标准来寻找法治建设差距。基于提升法治评估有效性的视角,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是相当有必要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框架,是其迈向实践场域的检验导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倡导方法论...
关键词:量化法治 法治评估 评估指标 方法论 
国家转型进程中法治文明之脉络被引量:1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1-6,共6页邱成梁 
"2011计划"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学理意义上,"中国梦"理念折射了一种期待,可以称之为国家期待、民族期待。国家转型是一种国家期待,是实现"中国梦"的整体性路径,实际上也意味着大国崛起的过程。宏观价值导向上,必须重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法治现代化推进的重要意义。微...
关键词:国家转型 现代化 国家治理 法治文明 
法律场域中知识观的两种层次及其价值——基于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启示及其展开被引量:1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8-30,共13页邱成梁 
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观,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观"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
关键词:图像论 语言游戏 知识观 法治文明 
法律方法研究的语用学转向——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应用与展开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1期26-35,共10页邱成梁 
"2011计划"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通过方法的法治拯救,必须强化法律方法自身理论水平,语言哲学特别是语用学为法律方法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宏观上,根据语言哲学对法律方法这一范畴作出不同界分。在前提上,语言哲学视角下法律事实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在直接方法层...
关键词:法律方法 语用学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国家治理 
把法律作为修辞——关于话语、方法与制度的多重反思
《南开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71-83,共13页邱成梁 
陈金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B820008)部分研究成果;山东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维特根斯坦与法律理论”阶段性成果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当前'把法律作为修辞'是法治意识的焦点。'把法律作为修辞'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话语,法律话语对思维方式建构的约束意义与价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建构,前提上强调从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在具体内容...
关键词:法律话语 权力修辞 话语权 法律方法 法律权威 
可辩驳思维与法治的可能性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17-124,共8页邱成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B820008);山东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维特根斯坦与法律理论"(yjs12006)
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是不同于演绎性思维、归纳性思维与类比性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是具有规则性、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辩论与反驳的思维过程。可辩驳性是法律知识逻辑结构的本质属性,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在根本上是以法律的可辩驳性...
关键词:可辩驳 可辩驳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建构及其进路被引量:1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1-17,共7页邱成梁 
陈金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B820008)的部分研究成果;山东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维特根斯坦与法律理论"阶段性成果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当前"把法律作为修辞"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形态。"把法律作为修辞"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话语类型,法律话语对主流思维方式的约束意义与建构价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建构,前提上强调从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
关键词:法律话语 权力修辞 话语权 法律方法 法律权威 
法治中国与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79-83,共5页邱成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B820008);山东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能在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的凝聚力。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通过公信力的视角考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主旨是通过系统化的渠道最终实现法律主体博弈的均衡,在理念上涵盖着思维与方式两个...
关键词:法治中国 公信力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改革共识 
可辩驳思维与法治的系统优化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3-9,25,共8页邱成梁 
陈金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B820008)部分研究成果;山东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维特根斯坦与法律理论"阶段性成果
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是不同于演绎性思维、归纳性思维与类比性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是具有规则性、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辩论与反驳的思维过程。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均具有重要的法治贯通价值。微观上,可辩驳思...
关键词:可辩驳思维 法治话语 法治技术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的公信力研究被引量:4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74-82,共9页陈金钊 邱成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10JJDB820008)
法治方式的公信力视角,首先是作为治道方式的法治所具有的公信力,其次是具体法治方式的优化能有效提升法治公信力。法治公信力内涵着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其要义是通过各种层次的体系化信号传递,法律权威得到公众的信任,从而实现...
关键词:法治方式 公信力 立法博弈 信息公开 信任机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