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叶

作品数:22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体变革文体特征杂记博物学术传承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宗教》《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船山学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博物认知:《博物志》文体性质与学术价值再认识被引量: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3-56,共4页李翠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地记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18BZW081)。
关于《博物志》一书,学人长期将其和小说研究融合在一起,不注重它作为知识性杂记的文体特性。魏晋之前,对于各种知识的记载,只是作为文人的一种知识修养,并没有独立的文献形式。《博物志》的文体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一种综合性知识札记的...
关键词:博物志 博物杂记体 知识整理 文体性质 
晋唐时期的山水认知与地学山水记的文体流变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24-31,共8页李翠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魏六朝地记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18BZW081)
地学山水记是魏晋地学知识革新下所创造的截然不同的"山水认知"体系。其文体功能在于存录"物之本末,事之始终"。这一功能先后经历了"记述形态"向记体文的转变。"记"这一类文献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以文章为法式,还要以尊道为本原。唐代...
关键词:山水认知 地学山水记 记文 文体 
《汉书·艺文志》“百三十一篇记”与汉文献关系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12-18,共7页李翠叶 
广东省"十三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从语到论:先秦两汉孔子遗说的记纂与文体流变研究>(GD17XZW02);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培养计划(2015163);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校级培养(30313011)阶段性成果
宋明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主要对"百三十一篇记"做了佚文的搜集梳理。但记文内容如何,性质如何,且这些记与汉代其它文献的关系,一直未曾留意。按照目前可考的14篇,考察它和汉代其它文献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对"百三十一篇记"的文体特征和其在...
关键词:百三十一篇记 文体特征 文体分流 
文科生自主学习体制建设的第一步:智识传统的建立
《文教资料》2018年第19期86-87,125,共3页李翠叶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学生“自主学习体制”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性研究》(GDJY-2014-C-b071)
人们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区分为两个领域,有这样一种相当常见的理解知识的方式,就会产生一些难以突破的视角局限。如果在文学教授中,排除了具有知识衍生性的文献,就不可能有文学的智力品格。文科生智识传统的建立,强调文学背...
关键词:自主学习体制 智识传统 新型智力主体 学科体制 
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异物志的文体特征
《嘉应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68-71,共4页李翠叶 
广东省五邑大学"千百十"培养对象基金项目"中古地记在学术史与文学史上的地位";2016年广东省优秀青年培养计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YQ2015163)
关于"异物志"这一文体,在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内并不涉及它的文体特征;而在文学史的范围,研究者多关注其与志怪小说的关系。异物志中一些故事的记载,只是介绍物产命名的方式之一,和小说实无联系。如果从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来看,"异物志"创...
关键词:异物志 存在性描写 特征性描写 人文性描写 
“孔子遗说”的记纂与儒家杂记类文献的文体功能
《孔子研究》2016年第3期45-49,共5页李翠叶 尚学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03)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儒学传承,主要有"说经之儒"和"著述之儒"之分,这两者形成了我们传统的经学研究范围。这种认识,忽略了一类以"序次"为主,对早期儒家学术进行整理传承的"记纂之儒"。记纂之儒不对经典本身进行传注阐发,也谈不上在著述上有新义创作,而...
关键词:儒学传承 记纂之儒 知识传统 文体变革 
《汉书·艺文志》“百三十一篇记”佚文补注
《兰台世界(下旬)》2015年第4期19-20,共2页李翠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先唐记体的生成与流变研究"(GD12XZW15);过常宝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于"百三十一篇记",宋代王应麟、明代朱熹、清代朱彝尊、戴震、段玉裁、丁晏、陈奂等经学大家都有所考证。按照目前可考的14篇,梳理前人辑佚成果,将记文的全部内容补注完整,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百三十一篇记"的内容和性质。
关键词:《记》百三十一篇 文献考证 佚文补注 
宋人外交行记的知识结构和文体特征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45-146,共2页李翠叶 
五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宋代文学家辑录与考论"(201210250858488)
关于外交行记的分类和文体特征,目前学界的研究颇为芜杂,而在历代目录学、史书艺文志中,这类文献的性质也不确定,或归为伪史类,或归为地理类,或归为传记类,显示了这一类文献的复杂性。实质上,宋代形成了行记文献的多重记录传统,不同类...
关键词:外交行记 知识结构 文体特征 
析作为知识形态的六朝笔记与文体变革被引量:1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46-48,共3页李翠叶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先唐记体的生成与流变研究"(GD12XZW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11&ZD103)
关于六朝笔记的研究,长期附庸于志怪小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忽略六朝笔记有自身独特的诞生背景、文体特征、文体功能。本文以"知识传承与文体变革"为切入点,揭示六朝笔记作为一个时代共有的知识要素,在形成一代学术形态时发挥的整...
关键词:博物认知观 六朝记体 知识形态 文体特征 
汉初的文化整合与《说苑》杂记的文体功能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4年第6期88-92,共5页李翠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先唐记体的生成与流变研究"(编号:GD12XZW15);过常宝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编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
杂记作为知识整理的文本形式,不始于刘向,而是从战国时期进行个人著述的诸子兴起。诸子广采各类言行事语作为知识储备,如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等,但是这些文本并不具备文体形态。西汉刘向辑录了西汉以前经史系统中以事语...
关键词:《说苑》 文体功能 文化整合 杂记 汉初 文本形式 知识整理 战国时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