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喜逢

作品数:18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红楼梦》红楼梦网络故事《红楼梦》主题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文史知识》《曹雪芹研究》《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明清小说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红楼梦》中“浊物”群像的功用分析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101-106,共6页卜喜逢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浊物”。从文学功用而言,在展现曹雪芹价值取向的同时,对“浊物”群像的塑造深化了《红楼梦》中“鉴”的意味。“浊”又与“洁”形成对比,使“洁”更加美好,同时对“浊物”群像的描写也构成《红楼梦》中的社会...
关键词:《红楼梦》 《风月宝鉴》 曹雪芹 “浊物” 贾雨村 
《石头记索隐》写作过程考论
《红楼梦学刊》2024年第2期140-160,共21页卜喜逢 
《石头记索隐》的写作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间蔡元培完成了由翰林而至革命者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石头记索隐》完成了由本事比附至意义阐释的变化。本事比附的方向反映了蔡元培的兴趣,意义阐释则体现了蔡元培的小说观与革命...
关键词: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 小说观 索隐 
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之洁的分析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7,共7页卜喜逢 
曹雪芹以玉字来命名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他们身上均有“洁”的体现,这是创作者的故意。但他们的“洁”又有着区别:妙玉为“过洁”,她依此来确定人我之别;黛玉为“情洁”,她的洁先天生成,是心灵之洁;宝玉是浊与洁的综合体,他在情悟的...
关键词:贾宝玉 林黛玉 妙玉  
林四娘故事演变与姽婳将军故事的文本生成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2024年第1期21-36,共16页卜喜逢 
早在《红楼梦》创作之前,林四娘故事已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中,林四娘故事所承载的故国之思逐渐被消解,述异消遣的功能逐渐增强。这种改写策略是较为一致的。曹雪芹在创作姽婳将军故事之时,提取了林四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并依照之前...
关键词:林四娘 姽婳将军 曹雪芹 姽婳词 
曹雪芹的历史认知与《红楼梦》的悲剧生成
《红楼梦学刊》2023年第5期119-136,共18页卜喜逢 
曹雪芹的历史认知呈现出对事功的淡化,对欲望的关注,对欲望之下人性异化的反思、对个体精神的肯定等诸多要素。他通过创作《红楼梦》,将自我认知的有价值的美好——情,放置在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而构建的小说环境中,去探索个体价值...
关键词:曹雪芹 历史认知 悲剧生成  
《红楼梦》抄本时期阅读人群小考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5-8,共4页卜喜逢 
1791年之前,《红楼梦》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初期仅在亲友圈中流行,随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走出亲友圈,进入社会传播状态,引起巨大反响。这一过程,彰显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 抄本 阅读人群 
《红楼梦》中的正邪两赋论与情之关系析读被引量:1
《文史知识》2023年第6期120-125,共6页卜喜逢 
曹雪芹善作奇奇怪怪之文字,而此等文字多有深意。如《好了歌》,又如秦钟临死之前的鬼话,皆是如此。
关键词:秦钟 《红楼梦》 《好了歌》 正邪两赋 曹雪芹 深意 文字 
析《红楼梦》前五回的纲领作用被引量:4
《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5期164-179,共16页卜喜逢 
《红楼梦》的主题是非常复杂的,“补天”“色空”“为闺阁昭传”“大旨谈情”等均是曹雪芹思考的重点;从构架来说,曹雪芹通过双重叙事模式,以思凡作为整体构架,又以“情悟”“世悟”来形成《红楼梦》的故事主体。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主题 构架 前五回 
考证与“自叙传说”——《红楼梦考证》中“正确的科学方法”之反思
《红楼梦学刊》2021年第3期70-90,共21页卜喜逢 
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在此文中,胡适运用实验主义的科学原则,提炼乾嘉朴学中合乎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了考证。因这种方法本是注经史之法,又因胡适的"考据癖""历史癖",使其形成《红楼梦》为曹雪芹"自叙传...
关键词:胡适 实验主义 考证 典型化 辞章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4期162-181,共20页卜喜逢 
曹雪芹在创作"太虚幻境"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内容,如借鉴"推背图"的形式,来完成对"金陵十二钗"的谶示;又如对《列子·周穆王》中"神游之境"的借鉴,从而形成了"太虚幻境"之中的"引梦人"的设置。而"太虚幻境"的命名也是有着特殊的用意:曹...
关键词:太虚幻境 引梦人 离恨天 迷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