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华

作品数:9被引量:7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小麦冬小麦TAL基因育种抗锈基因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作物杂志》《作物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
《作物杂志》1997年第6期17-18,共2页杜振华 孙芳华 张文祥 郭丽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杜振华,孙芳华,张文祥,郭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及品种抗寒性与栽培技术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已大大向北推移。这将是我国扩大冬小麦...
关键词:冬小麦 苏引6号 引种 品种试验 
不同小麦组合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的差异被引量:21
《作物学报》1996年第4期437-441,共5页陈新民 赖桂贤 陈孝 周俊芳 刘俊秀 孙芳华 
实验采用3种类型、15个小麦F_1组合与玉米杂交种中单120进行杂交,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单倍体产生的差异。结果:胚产生率六倍体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5个组合在17.4%~28.5%间(平均23.8%),六倍体普通小麦6个单交组合在6.3%~10.8%间...
关键词: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八五”期间冬小麦品种选育的进展与体会被引量:1
《山西小麦通讯》1995年第4期11-15,20,共6页刘俊秀 李学渊 陈新民 孙芳华 周骏芳 崔淑兰 孟凡华 庄巧生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组'八五'期间承担'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专题中,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研究任务,经过几年攻关努力,取得了较好进展。 1 品种选育的基础及目标 1.1 选育基础: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组自'六五'...
关键词:小麦 品种选育 育种目标 性壮指标 
小麦对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的抗性特点和遗传评价被引量:1
《作物学报》1995年第1期106-109,共4页庞家智 刘俊秀 孙芳华 曾浙荣 周桂英 
由小麦白粉病菌 (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 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各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矮杆品种的推广,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也日趋严重。推广高度抗病的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
关键词:小麦 白粉病 抗病育种 遗传 
37个小麦品种面包烘烤品质的评价和聚类分析被引量:24
《作物学报》1994年第6期641-652,共12页曾浙荣 李英婵 孙芳华 王光瑞 周桂英 庞家智 林晓曼 黎建华 石秀玉 鲍思敬 武芝霞 
1990和1991年,15个国内和22个国外品种,同时在北京、石家庄(河北)、安阳(河南)南北相距500余公里的3个地点种植,对其粒重、硬度和面包烘烤品质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性状间和品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品种的千粒重比国外品种高,硬度则...
关键词:小麦 面包 烘烤品质 聚类分析 品种 
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被引量:5
《作物学报》1994年第3期282-289,共8页孙芳华 陈新民 曾启明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三个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群体改良的效果.经四轮选择看出:(1)株粒重增加8.25g,平均每轮增加2.06g;株穗数增加5.25个,平均每轮增加1.31个;株高降低8.82cm,平均每轮降低2.21cm.三个...
关键词:小麦 TAL基因 群体改良 
北部冬麦区建国以来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的演变被引量:5
《北京农业科学》1992年第4期8-10,共3页陈新民 庞家智 李学渊 刘俊秀 孙芳华 
早在1924年Engledow和Wadhan就提出收获指数可能是反映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直至70年代初在有关收获指数的大量文献报道后,这个问题才引起了育种者的进一步重视.许多研究者(Syme,1970;Singh,1971:Fischer等,1976;
关键词:冬小麦 品种 收获指数 育种 小麦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被引量:16
《作物学报》1992年第4期266-274,共9页孙芳华 曾启明 范家骅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
关键词:小麦 区域试验 产量性状 通径分析 
利用Tal基因创造小麦育种基础材料被引量:2
《作物杂志》1990年第3期9-10,共2页孙芳华 曾启明 陈新民 
据1986年统计,我国小麦亩产已从建国初期的50公斤增加到203公斤,并出现一些稳产400公斤的地块,小麦总产居世界首位。但这些年来大部分高产麦田一直徘徊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未出现更大的飞跃。究其原因,除了育种方法和育种理论研究没有突...
关键词:小麦 育种 TAL基因 育种材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