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余

作品数:21被引量:2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全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陶渊明诗学文学新变《诗》学乐府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文学与文化》《长江学术》《江西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更多>>
所获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9世纪上半叶的韩国唐诗学——以申纬为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50-59,共10页徐宝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48)。
申纬是李氏朝鲜后期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早年诗路略显狭窄,18岁后因受李匡吕的影响而广泛学习六朝唐宋的诗作,44岁后因入燕京,受翁方纲父子影响,诗学再次发生转向,提出“由苏入杜”的主张。尽管他的诗...
关键词:申纬 韩国诗学 唐诗学 唐诗选本 论诗诗 
从“诗声俱郑”到“诗声俱正”——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乐府文学观被引量:2
《长江学术》2014年第1期63-70,共8页徐宝余 
刘勰《文心雕龙》于诗歌分列有《明诗》、《乐府》二篇,《明诗》篇偏于褒赞,《乐府》篇重在批评,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观点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乐府歌诗作为礼乐文明的一部分,传统儒家的礼乐观必然会对其起到规范作用,这导致了刘勰...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 明诗 
20世纪七言诗源、诗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黎昔非先生《唐以前的七言诗》被引量:4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00-106,共7页徐宝余 
黎昔非先生《唐以前的七言诗》是目前可知最早的研究七言诗源诗史的现代论文。其对于七言诗源诗史的研究,奠定了后来研究的基本框架,在七言研究领域内具有开拓意义,应该引起当前学术史界的重视,然而至今尚不为人所知。深入探讨其文献价...
关键词:诗学史 唐前 七言诗 黎昔非 
《徐陵集校笺》注文纠缪
《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1期130-135,共6页徐宝余 
许逸民先生所撰《徐陵集校笺》一书,颇为翔实,其注颇能参之史料、兼采今注、注重辨体,是其显著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缺漏,如不避重注、释文过当、离篇释义、注文错误、出注不全等等。今检校其注文,作纠缪三十则,期于《徐陵集》校注及徐...
关键词:《徐陵集校笺》 补正 
钟嵘诗学的《诗》学母体及其转化——从《诗》六义到诗三义被引量:2
《天中学刊》2013年第1期91-95,共5页徐宝余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
关键词:钟嵘 《诗品》 诗三义 《诗》六义 经学 
音乐观念的政教承载与文学承继——以“亡国之音”的观念生成与历史演变为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19-128,共10页徐宝余 
"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到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亡国之音 政教 乐论 诗论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创作述论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22-29,47,共9页徐宝余 蒋宁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创作承汉乐府而来,且与当代制乐发生着某种交互关系。通过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制作的计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文人乐府制作的一般规律及某些特殊现象。进而可以对文学史发展进程做出更为合理细腻的分析与判断,如朝廷制...
关键词:乐府 魏晋南北朝 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 
晋室南迁与江南都市文化品格的塑造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13-19,共7页徐宝余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建设项目(编号:S304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关键词:江南都市 东晋 南朝 兰亭修禊 
中古文学新变的触发机制
《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徐宝余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30403
中古文学新变现象受到了古今学者的普遍关注,甚至"新变"被今天的学者列为中古文学三派之一。然而,触发文学新变的因素和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诗乐离合、文体流变、文化交融、史学思维和中道观念等方面对触发中古文学新变的诸种因素试加探...
关键词:文学新变 诗乐离合 文体流变 文化交融 史学思维 中道观念 
梁武帝“不知四声”辨被引量:5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65-69,共5页徐宝余 
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CW0624)
梁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
关键词:四声 声律论 沈约 萧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