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香

作品数:9被引量: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明代古体诗王船山哀乐《声无哀乐论》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船山学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黑龙江史志》《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论明代嘉靖中期倭患战争的性质——以徐渭抗倭诗为例被引量: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87-92,共6页杨艳香 
关于明代嘉靖年间倭患战争性质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明人抗倭到底是反对异族侵略还是只是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徐渭嘉靖年间创作的大量抗倭诗,特别是《龛山凯歌》,以纪实的手法讴歌了明军夜袭倭寇的英勇,展现了抗倭战争的...
关键词:徐渭 倭患 抗倭 《龛山凯歌》 
论郑怀魁《海赋》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8-13,共6页杨艳香 
郑怀魁《海赋》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前人,在中国辞赋史上独具特色。此赋对地理、名物的铺陈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都以征实性的语言表现赋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意旨,进一步淡化《海赋》的游仙和神话色彩,着力于现实和人生,彰显赋体的经...
关键词:郑怀魁 《海赋》 游记文学 征实性 
论明代赋作的魏晋南朝遗风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260-262,共3页杨艳香 
在明代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下,祖楚宗汉成为明代辞赋的理论导向,并一度成为时人和后人的共识。但是实际上,明代辞赋的理论倡导与实际创作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明代并非仅以祖楚宗汉为作赋标准,而是出现了大量模仿魏晋南朝的辞赋作品,承祧...
关键词:明代赋 祖楚宗汉 赋论 
明代声诗及其学术背景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杨艳香 
声诗在唐代,主要是指以五七言入乐这样一种特殊文体,一般意义上是将其作为词曲发生的前夜。然而,声诗在经历了宋词元曲的成熟发展后,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明代重新被提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不同的学术内涵和特定的学术背景。
关键词:学术背景 声诗 明代 特殊文体 学术内涵 礼乐制度 意义 概念 
从王志坚《四六法海》看明代骈文的发展
《理论月刊》2011年第8期128-130,共3页杨艳香 
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是明代的一部重要骈文选集。《四六法海》的选编反映了明代文人对骈文发展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骈文的创作尽管仍然遵循四六句式,但是趋向于骈散合一;二是骈文虽然由于八股文的影响而受到严重的滞碍,...
关键词:骈文 表文 科举 
论王船山的诗体观
《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杨艳香 
王船山对诗体的认识有许多独到之处。他欣赏古体诗而对近体诗多持批判态度。从诗体的发展角度看,他认为诗体愈卑。与明代的许多诗人不同,船山认为近体诗的繁盛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在陈、隋之际。同时,船山认为近体之制在梁代已经成熟完备...
关键词:古体诗 近体诗 小诗 
从春秋到战国:论战国时代“士”的概念及其转变——以《战国策》为例
《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9X期11-12,共2页杨艳香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士人的风貌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士人由春秋时期的稳定性和固定性转向非确定性,非阶级性。士人的价值理念也发生了裂变和分化,都展现了与春秋时期截然不同的而又独具特色的一面。
关键词:士人 客卿 分化 
声有哀乐:论音乐的“情感”——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被引量:2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8期139-140,共2页杨艳香 
声、音、乐三者是相互区别的。音和乐的产生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乐是人的情志的表达,同时也是改变人们审美情趣的工具。
关键词:音声 情感 嵇康 
论王夫之的文质观——以《尚书引义·毕命》为例
《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17-19,共3页杨艳香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夫之的著作《尚书引义.毕命》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讨论。与一般人讨论文质问题的切入点不同,他是从象、形与文、质的相互关系来展开的,并且是建立在他的以"气"论思想的基础上的,因此他...
关键词:文质 象形 王夫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