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琳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审美妇女观杜十娘忠孝节义情史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文艺评论》《当代青年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性别错置时尚及流行根源被引量:1
《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祝嘉琳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后者的代表...
关键词:性别错置 女性男性化 男性女性化 根源 
冯梦龙“情教”思想与“三言”编撰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5年第4期32-38,共7页祝嘉琳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散见于其编撰的《山歌》、《挂枝儿》、"三言"、《情史》等通俗文艺作品的序言、评语之中。冯的"情教"思想博大精深,概言之,主要有三层涵义:第一,把"情"提高到本体的高度,使"情"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这...
关键词:冯梦龙 “三言” 情教 情史 贞节观念 妇女观 巨卿 忠孝节义 话本小说 杜十娘 
从小说《新结婚时代》看新世纪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及根源被引量:1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11-113,共3页祝嘉琳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的乡愁想象与现代性"(2014229)
新世纪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比上个世纪更为激烈。小说《新结婚时代》围绕三组错位婚恋,从都市伦理和乡村道德、都市女性现代意识的凸显、都市男性对传统(乡村)女性的渴望、物化的情欲和洋溢着乡村社会温馨的情感主义观念...
关键词:都市文化 乡村文化 冲突 根源 
公民社会中个体的公共精神培育——与金岱教授商榷被引量:1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90-92,共3页祝嘉琳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的乡愁想象与现代性>(项目编号:2014229)的资助
金岱教授在其《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一文中,对公民社会之于自由个体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要实现麦克尔·爱德华兹所谓的公民社会的"第三种模式",个体除了应具有金教授在文中...
关键词:公民社会 个体 公共精神 
新世纪小说底层写作中的单极化审美取向透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96-98,共3页祝嘉琳 
新世纪小说底层写作中存在着单极化审美取向:重物质、崇苦难、崇恶。这无法达到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的审美目标;不符合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从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来看,这样的写作无法产生一种超越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 苦难  审美 现实主义美学 文学的本质 
《红楼梦》的意境营造艺术对古代意境理论的承续——兼谈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流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72-76,159,共5页祝嘉琳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它注重物境...
关键词:意境     《红楼梦》 
日常生活泛美化透视——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的不严谨性被引量: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43-46,53,共5页祝嘉琳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日常生活泛美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泛美化 审美  审美感悟力 
但丁的俗语观与语言的辩证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139-140,共2页祝嘉琳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
关键词:拉丁语 优点 缺点 俗语 辩证 统一的民族语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