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

作品数:19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霍桑新历史主义托尼·莫里森解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唐山学院学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英语文学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永远不要面具”:霍桑《红字》中的蒙面伦理
《英语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145-159,共15页胡杰 
西南科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霍桑共同体思想在新英格兰三部曲中的再现及嬗变研究”(23SX6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他者理论,承认了他人的绝对地位,强调自我与他者的绝对分离与陌生化。这碰巧在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为其作品撰写的多篇序言中所表达的自我蒙面态度中找到了先例,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我蒙面不是其短篇小说《教...
关键词:霍桑 自我蒙面 列维纳斯 他者理论 责任主体 
《福谷传奇》:霍桑对同时代感伤文学的戏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149-160,共12页胡杰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霍桑与同时代感伤文化的互文性研究”(SCWY21-16);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霍桑与同时代的文学场研究”(2017SC0006B)。
19世纪20年代到内战爆发前是美国感伤文学流行的时代,其引领的感伤文化浪潮不仅造成了文学市场的庸俗化,也造成了读者的反智倾向。《福谷传奇》,作为霍桑唯一一部以时代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其出版之时正值感伤小说牢牢把控文学市场,感伤...
关键词:戏仿 感伤文学 情感结构 人物类型 田园理想 
民族性格范式下的美国革命——霍桑革命题材短篇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研究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年第4期53-60,共8页胡杰 
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从历史短篇小说到罗曼司的选择--霍桑时代的文学场研究"(2017SC0006B);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美国罗曼司传统的新历史主义修正"(SCWY17-08)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历史学家构建了理想化和神圣化的美国革命话语体系,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但霍桑在民族性格范式下重塑了美国革命的意义:既歌颂了果敢、坚强、抗争等古老清教徒品格的复苏,又哀叹了革命时期优雅传统的丢失和人性的...
关键词:历史的文本性 文本的历史性 纳撒尼尔·霍桑 美国革命 新历史主义 
霍桑John Endicott系列短篇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研究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106-112,共7页胡杰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SB0070);四川外国语言文学中心项目(SCWY17-08)
霍桑生活的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着对17世纪清教徒形象描写的两极化趋势。而霍桑选取清教历史上具有争议性的代表人物约翰·恩迪科特作为原型,进行了多维塑造,在与同时代流行意识形态的对话和协商中不仅解读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第一代清教...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 分裂的意识形态 约翰·恩迪科特 悖论 解构 
是抽象寓言还是现实反映——美国罗曼司传统的再考察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年第3期126-128,共3页胡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美国性格的塑造--霍桑短篇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研究(课题编号:SC15XK024);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美国罗曼司传统的再考察"(项目编号为15SB0070)的阶段研究成果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蔡司等人经过对19世纪的美国罗曼司写作的整理和研究逐渐发展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罗曼司传统,形成了罗曼司理论派。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罗曼司理论派对美国罗曼司传统脱离社会历史因素的讨...
关键词:罗曼司传统 罗曼司理论派 新美国主义者派 叙事策略 
序言里的真实——重读霍桑有关罗曼司的序言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年第6期159-162,共4页胡杰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美国罗曼司传统的再考察"(15SB0070)资助
霍桑有关罗曼司的经典段落虽然经常被历代评论家拿出来当作罗曼司定义的证据,但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美国理性文化传统对文学想象和人类感情遏制的深厚描述,认为在这些段落里,霍桑为了与降低主流文化对抗的危险,反而...
关键词:序言 理性文化传统 新历史主义 深厚描述 文学想象 
论托尼·莫里森新书《家》的创伤主题被引量:1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51-56,共6页胡杰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托尼.莫里森后现代叙事策略研究"(12sd0151)阶段性成果
托尼·莫里森的新书《家》讲述了一个充满创伤、言说创伤、治愈创伤的故事。面对创伤,哥哥弗兰克用向移情的倾听者言说的方式,释放了情感,治愈了伤痛。妹妹瑟则在重回家园后,在一群母性群体的关爱与肯定下重拾了信心,认识了自我,愈合了...
关键词:《家》 个体创伤 种族创伤 言说 心灵家园 托尼·莫里林 
霍桑国外研究综述被引量: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48-154,共7页胡杰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美国罗曼司传统的再考察"(15SV0070)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霍桑及其作品不仅被伟大的作家一再提及,更有许多文学、文化史学家对他展开了深入研究。近代甚至还有文学理论家认为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用"霍桑的传统"这一术语来形容。文章追溯了从19世纪中期到2...
关键词:霍桑传统 新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解构主义 新历史主义 
解构脆弱的道德主题——重读亨利·詹姆斯的短篇小说《赝品》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48-51,67,共5页胡杰 
长期以来,对亨利·詹姆斯作品中道德主题的研究是我辈学人的聚焦点和出发点。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出现,一切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固定的等级结构遭到质疑和颠覆。在解构主义文学研究方法的启发下,小说《赝...
关键词: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等级结构 颠覆 延异 
消解权威的述说——论《所罗门之歌》的后现代叙事特征被引量:1
《外文研究》2013年第4期68-72,107,共6页胡杰 
四川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托尼.莫里森后现代叙事策略研究"(12SD0151)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与后现代的语境相吻合,托尼·莫里森1977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在叙事上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如消解全知叙述者的叙事权威、解构圆形叙事的封闭结构、迂回叙事、颠覆西方《圣经》和非洲神话叙事框架。在解构传统叙事...
关键词:叙事权威 全知的叙述者 圆形叙事 封闭结构 叙事迂回 所罗门之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