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

作品数:19被引量:6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电影电影表意学派方法论研究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电影新作》《文艺研究》《中国图书评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权威·时间·生命:中国当代电影中的老人形象与文化隐喻被引量:1
《电影新作》2022年第5期7-17,共11页吴明 杨晶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BWY015);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JoRISS)项目“The Representation of Old Age in Language,Literature”阶段性成果。
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有关老年人的讨论日渐增多。儒家深厚的“尊老”传统正在当代中国遭遇复杂的价值考验。“老”既能代表对权力地位的膜拜和对经验资历的尊敬,也能代表对时间逝去的伤怀和对历史记忆的坚守,还能代表对生...
关键词:中国电影 老人形象 家国天下 现代个体 
“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的跨媒介方法论研究
《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2年第9期30-37,共8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19BWY015)。
“中国电影学派”自提出至今已逾六年,经历了概念讨论的初期阶段,现在迫切需要进入寻找方法论突破的新阶段,从讨论“是什么”转向“如何做”。引入跨媒介思维,可在方法论层面上勾连“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学派...
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工业美学 跨媒介 方法论 
脑内电影意义生成的认知神经学阐释——《雀村往东》的启示被引量:1
《文艺研究》2022年第8期95-108,共14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批准号:2019BWY015)成果。
20世纪多种艺术门类的实验,都对流畅叙事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怀疑或拒斥。认知神经学揭示出,创造秩序、生成意义是人类大脑的高级功能,其运作原理尚未被完全破解。当下,人工智能编剧正以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学习人类的叙事方式,但远未成熟。...
关键词:循环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 媒介优势 意义生成 人类大脑 前沿科技 神经美学 运作原理 
“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的跨媒介方法论研究被引量:1
《未来传播》2022年第2期72-79,共8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19BWY015)。
“中国电影学派”自提出至今已逾六年,经历了概念讨论的初期阶段,现在迫切需要进入寻找方法论突破的新阶段,从讨论“是什么”转向“如何做”。引入跨媒介思维,可在方法论层面上勾连“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学派...
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工业美学 跨媒介 方法论 
脑地图:电影化表意机制的空间认知阐释
《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22年第2期3-13,共11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19BWY015)阶段性成果。
电影化表意是电影运用视听艺术手段,把抽象的概念或意象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过程,这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根基。究其背后的主导机制,电影的空间化转译手段是基于人脑的空间认知图式,以类似于认知地图的原理来运作。围绕地图化空...
关键词:电影化表意 空间认知 认知地图 俯瞰视点 脑地图 
脑地图:电影化表意机制的空间认知阐释被引量: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96-105,151,152,共12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19BWY015)阶段性成果。
电影化表意是电影运用视听艺术手段,把抽象的概念或意象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过程,这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根基。究其背后的主导机制,电影的空间化转译手段是基于人脑的空间认知图式,以类似于认知地图的原理来运作。围绕地图化空...
关键词:电影化表意 空间认知 认知地图 俯瞰视点 脑地图 
后人类时代的电影本体论——《爱、死亡与后人类》及其延伸性思考被引量:1
《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第3期76-87,共12页吴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18ZDA017)阶段性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19BWY015)阶段性成果。
【导读】首先以“事件性”为中介,搭建电影与爱之同构;再以Cinema的语义辨析,分析电影院作为驱力主体转型的空间场域价值;最后从知觉后勤学,阐释电影院赋予观众机器感知系统,实现主体的触兴式体验。引言1975年,特吕弗热情洋溢地写下“...
关键词: 电影院 知觉后勤学 
放映:超高清数字电影的美学价值与表达潜力被引量:9
《文艺研究》2021年第1期103-116,共14页吴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电影对中国画视觉机制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批准号:2019BWY015)成果。
在超高清数字影像时代,电影院的放映技术已成为电影美学表达不容忽视的构成因素。各类技术影厅的繁盛和高格式电影的创作实践都在提醒人们,"放映"已不再只是位于电影生产末端的机械传播环节,而是以自身技术标准,对现场拍摄、后期制作、...
关键词:彩色电视机 后期制作 广色域 超高清 胶片电影 电影放映 放映技术 数字影像 
人景拼贴:旅途电影中的风景资本化与身份标签被引量:3
《当代电影》2019年第9期158-160,共3页吴明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新世纪华语电影对中国视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项目编号:16PJC02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借鉴西方风景美学理论,探讨中国旅途电影中的风景意象表达方式,及其美学与政治含义;比较分析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如何通过风景画,确立自身的文化精英身份,以及当代中国的城市白领阶层如何在旅途电影中映射其相似的文化身份追求;结合...
关键词:旅途电影 风景美学 身份区隔 
浮萍:抒情话语下的漂流经验与后现代主体重构——以《她们的名字叫红》为例被引量:3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24-42,共19页吴明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6PJC027)
选取电影《她们的名字叫红》做深度文本解读,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对于探讨中国后现代主体性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阐释空间。为此,提出浮萍概念,侧重于挖掘它在后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的协调性功能。浮萍与根茎一样强调后现代社会...
关键词:浮萍 根茎 抒情话语 后现代主体性 章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