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华

作品数:11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女性意识人性礼仪教育大学生修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文摘》《山东社会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文明工程——一份关于中小学礼仪教育的调查报告
《教育科学文摘》2009年第3期71-71,共1页吴艳华 商隶君 王金萍 
目前中小学的礼仪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零散的礼仪知识学习。学生和教师学习形式大都是在德育课或政治课中述及相关内容,而非单独设课。只有18.9%单独设课,有专职教师主讲;另有11.2%虽也单独设课,但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礼仪教育 文明素质 系统 青少年学生 知识学习 工程 专职教师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文明工程——一份关于中小学礼仪教育的调查报告被引量:2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吴艳华 商隶君 王金萍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文明礼仪素养实践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编号:0803794A-29)的研究成果。
礼仪教育是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近百年来,无论是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礼仪教育令人遗憾地呈现出一种缺失状态,从而导致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降低。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加强目前中小学礼仪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 礼仪教育 现状 困惑 文明工程 
慧于中而秀于外 内外兼修方为美——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漫谈被引量:4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76-77,共2页吴艳华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它具有承传性、规范性、差异性、可操作性、时代发展性等特征,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我国的传统礼仪,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质,所以我...
关键词:礼仪 礼义 道德 尊敬 大学生 修养 
从舒婷到翟永明:新时期女性诗歌 女性意识的觉醒、强化与超越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9-20,共2页李淑霞 吴艳华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依据。在80年代的舒婷诗歌中,呈现为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而觉醒的形式。到90年代的翟永明,则强化为"女性个人化写作"形式,而后转入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
关键词:女性意识 觉醒 强化 超越 
礼仪教师的素质结构被引量:2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0-101,104,共3页吴艳华 
合理的素质结构是优秀教师的重要特征,它能够最大可能的发挥教育主体的功能,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礼仪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礼仪教师除了应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之外,还应该在某些方面的素质表现得更为显在。
关键词:礼仪 教师 素质结构 
淡云遮月 朦胧人生——《荷塘月色》再析被引量:1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6-37,共2页吴艳华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的宁静和塘上明月的朦胧中,表现的是一种暂时独处的超脱之妙、而又不能完全超然物外的人生忧伤,呈现着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实情怀。
关键词:荷塘月色 人生忧伤 
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概论被引量:2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吴艳华 
“女性文学”的界定依据应为是否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因此,女性文学专指女作家创作的体现自觉而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反映女性生活、情感与体验的现代文本。女性文学在新时期主要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中“人”的意识的自学以及女权主...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 中国 
“国民性”:一个持久性话题被引量:1
《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91-93,共3页吴艳华 郭贞 
自近现代以来 ,“国民性”已是一个百年话题。尤其是“改造国民性”痼弊与“立人”理想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核心思想。话题持续到今天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性———国民性”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
关键词:国民性 人性 现实性 持久性 
鲁迅杂文中的显命题:“苦”
《沧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14-15,71,共3页吴艳华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逼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
关键词:鲁迅 杂文 命题 思想个性 精神本质 现代文学 
爱恨交织的悲剧灵魂——繁漪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30-31,共2页吴艳华 
带着原始的蛮力和人的魔性,繁漪那己遭扼制的激情被又一次唤醒.那颗超乎承载力的心 灵,在戏刷意象所蕴含的“人的生存困境”中,最终走向“最残酷的爱最不忍的恨”心高情 炽成乘戾,爱恨交织走极端.闪电霹雳中,烛照着一个美丽、痛...
关键词:人性 残忍 悲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