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显

作品数:24被引量:2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观后实践美学偏至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言一行的玄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26-29,共4页李丕显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运动造就了知识分子的几类典型。周扬同志可以算是某一类典型的代表。多角度剖析他探望病中胡风时的一言一行的"玄机"(中性词),揭示其多重蕴涵,可以收到典型剖视、以小见大之效,深入体认知识分子心灵的极其复杂的...
关键词:周扬 胡风 知识分子心灵 多重蕴涵 矛盾统一体 
美学的多重反思和多元并进——由“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话题引发的思考被引量: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2-16,共5页李丕显 
近些年来的美学研究态势呈现出多重反思和多元并进的突出特征。对这一研究态势,可以而且应该再予以深度反思,即"反思的反思"。在反思的反思之后,需要进而倡导"化境"的追求,以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学 中国美学 多重反思 多元并进 反思的反思 
论化境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8-22,共5页李丕显 
"化境"可以表现于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各类活动中。化境典型地具象于艺术领域:对象的心灵化和心灵的对象化的谐调统一及其物质形态化。学术研究的化境关键在于化入化出、自我消化、化出自我;在认识把握所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现象描述...
关键词:化境 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 超然之域 自由之境 
冯契美学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品格——兼与实践美学的比较被引量: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19,共5页李丕显 
冯契美学观在国内美学界独树一帜,首先在于它的哲学品位和理论深度,具体表现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路,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考索20世纪中国美学流派的此消彼长,我们不难发现冯契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存有深刻的思想关联,这两种美学观...
关键词:冯契 美学观 逻辑进路 实践美学 
回首美学旧案被引量:1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47-52,共6页李丕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内美学大讨论,体现了有限的学术自由,一方面难免其时代印痕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却也难能可贵。它带来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独立的学术人格和独立的学术思考的培育,并且对哲学学科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对...
关键词:学术争鸣 冲击波 独立人格 超美学 
美学的角色被引量: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5-19,共5页李丕显 
美学一向负载着人类高尚的审美理想,而且对难解的美学问题进行哲学的叩问,表征着人类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是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重新认识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还原美学原本的角色定位,大有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角色 审美理想 哲学叩问 求知欲 人生价值 
生态美学偏至论被引量: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0期4-7,共4页孙琪 李丕显 
近年来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出现一些偏颇 ,在基本概念、阐释行为、实证研究和哲学品位四个方面均有“硬伤” ,“热点”背后潜藏着危机 。
关键词:生态美学 概念 阐释 实证 哲学品位 
现代西方思潮臆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1-95,共5页李丕显 
 对待西方现代思潮应注意三条原则:第一,从人类认识发展和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理由与根据,目的在于认识其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第二,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将揭露其总体性的谬误和改造吸收其部分的合理性辩证统一起...
关键词:现代 西方思潮 现实性 非现实性 辩证统一 具体分析 
主体性文学论的先声:冯雪峰的典型创造论及其深层底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47-52,共6页李丕显 
在文学理论中的机械论、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十分盛行的年代里,冯雪峰竭力倡导创造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主张典型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尤其强调“典型的个性”论,本就具有某种“反潮流”的意义;其深层的底蕴——“主体性的文学论”——...
关键词:冯雪峰 典型创造论 个性化 主体性 文学理论 
反拨:深刻的理论和艰涩的实践被引量:1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657-663,共7页李丕显 
冯雪峰在强劲的主流文艺思潮之下坚持独立的思考,试图冲破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左"倾教条主义,始终坚持反对宗派主义,竭力扭转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深刻的理论之所以难以付诸实践,不能不归咎于那"大""小"文化背景的强力限制。
关键词:艰涩实践 反拨 辩证法 主体性实践论 文学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