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因明《法华经》佛道居士佛教学者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藏高原论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人类文化的瑰宝——古老的曼达宗教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沈海燕 布里哈.拿撒乐 
从专业宗教历史学,尤其是从文化、心理、社会学等因素所形成的历史和宗教的角度对曼达宗教进行概述。本文以独特的风格,凝炼了大量复杂的资讯,介绍了曼达宗教的特色,开悟了的曼达教拿撒乐派圣人,曼达教的教义,信仰体系,救赎论,觉悟的神...
关键词:曼达宗教 拿撒乐派圣人 施洗的约翰 亚当 灵知教派 
美国的因明研究概况
《青藏高原论坛》2017年第4期1-16,共16页娜塔莉亚.卡奈娃 沈海燕 巫胜禹 
本文的美国因明研究概况主要是有关佛教认识论和逻辑学研究的趋势,其研究奠基在巴利文、梵文和藏文原典的基础上,以及美国佛教研究学者有关方法论讨论的内容和评价上。在欧洲和俄罗斯早期出版物中发表的关于因明的研究基础上,美国的因...
关键词:遮诠论 佛教知识论与逻辑 美国的佛学研究 佛教意义论 佛学研究方法论 因明 
论“除外说”——与郑伟宏教授商榷被引量:5
《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114-120,共7页沈海燕 
在因明中有列举同品时须在宗有法外觅取的规定,这就是所谓的“除宗有法”。但有学者将“在宗有法之外”解释成了“除去有法”“剔除有法”,并认为异品亦须“除宗有法”。现在更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同、异喻体亦须“除宗有法”,并由此...
关键词:教授 复旦大学 因明 学者 喻体 演绎 
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对居士佛教的启示
《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2期100-103,共4页沈海燕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居士佛教 僧伽 《法华经》 皆已成佛道 僧俗平等 
中国佛教中的“肉身菩萨”现象考析被引量: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98-104,120,共8页沈海燕 
"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佛教的义理与经典记载承传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国本土生死观念——特别是道家肉身不死及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对"肉身...
关键词:肉身菩萨 肉身不坏 神往形留 灵魂不灭 长生久视 
圆满的成佛之境——从个案研究看天台圆顿止观法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140-146,共7页沈海燕 
天台智顗所说的止观法门可说是最全面的实践成佛之道。其止观理论包括三种,即渐次、不定以及圆顿。智顗将圆顿止观视为证悟实相真理的途径,代表着获得解脱之道的最圆满的实践。圆顿止观理论是天台佛学独具的特色。在这个体系里,智顗引...
关键词:圆顿止观 三摩地 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 三谛圆融 
论天台总摄万法的圆融哲学被引量: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38-149,共12页沈海燕 
天台智顗的圆融哲学思想体系是奠定天台佛学的基础。通过梳理有关《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框架,智顗建立其思想体系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及有关智顗思想体系的内容及其佛教哲学形成的过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智顗的圆融哲学。
关键词:《法华玄义》 圆融哲学 天台佛学 实相 中道 
天台智■对法华妙理的开展被引量: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96-99,共4页沈海燕 
天台智的巨著《法华玄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诠释《法华经》之旨意的精妙,更体现在其围绕着法华妙理,而开展出中国佛教得以成立的完整佛学体系。同时,各种佛教理论亦得到了归纳、整理、总结和发扬。故此,学人欲了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佛...
关键词:天台佛学 《妙法莲华经》 《法华玄义》 四教义 圆融哲学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6期31-32,共2页沈海燕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
关键词:“人间佛教” 净土思想 太虚大师  终极关怀 中国佛教协会 真禅法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