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作品数:313被引量:257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元林张建宇张文良张文良李四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创价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法华》译疏与中国哲学“权”概念的发展
《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4期150-157,共8页俞学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系佛教解经古文献编目整理和诠释研究”(编号:22&ZD256)的阶段性成果。
“权”和“方便”本是早期佛典汉译中使用的两个名词,由于在《法华经》译介中用于同一品名,二者关系也成为揭示《法华经》深意的一个角度。南北朝时,光宅法云通过《法华经》诠释指出了“权”和“方便”综合而丰富的关系,超越了“权”概...
关键词:《法华经》权方便 法云 
“天花乱坠”与绘画偶然性
《国画家》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郑庆余 
《法华经》描绘佛祖讲经的场面:“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1]天花如雨一般漫天飞舞,飘落而下,有的零零落落,有的聚成一团,有的...
关键词:《法华经》 讲经 曼陀罗 偶然性 漫天飞舞 三昧 基本规律 
云冈石窟第7、8窟装饰的组织秩序与意义塑造
《云冈研究》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刘明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南北朝菩萨造像的象征意义及其本土化研究”(19YJC760062)
云冈石窟第7、8窟装饰的组织秩序与意义,在于双窟的设计者以修禅观念与法华思想为支撑,利用了植物纹饰带、半跏思惟菩萨像等要素构造出一套视觉引导体系,对位双窟(双主室)、单主室、单主室的上/下分区、龛层、饰带层段五种空间单元分级...
关键词:云冈石窟 修禅 《法华经》 
法华思想统摄下的礼忏空间——莫高窟第23窟功能蠡探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23年第1期292-304,587,共14页陈凯源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B1803);陕西省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唐长安对敦煌石窟影响研究”(C2021—003);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唐代敦煌密教经变研究”(2021TS057)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法华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敦煌作为佛教圣地,其法华信仰源远流长且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情况来看,当中保存有总数五千号以上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
关键词:《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大乘佛教 信仰基础 鸠摩罗什 礼忏 敦煌藏经洞 佛教圣地 
新疆和田出土藏文《法华经》装饰图画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10期21-28,29,I0003,I0004,共11页陈粟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2022年青年学者资助项目“于阗佛教艺术研究”(项目号:XQ2022001)的阶段性成果。
迄今已知最早的《法华经》藏文写本为尼尔·安博尔特在和田所获,该写本的文字间、卷尾、经背处绘莲花、佛塔、树和鸟等装饰图画,题材和技法均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一致,展现了吐蕃佛教对佛经写本的崇拜。这种“书本崇拜”起源于今...
关键词:和田藏文《法华经》 佛经装饰 书本崇拜 塔形物 树塔鸟组合 
试析《高僧传》中弘传法华的高僧
《云冈研究》2023年第3期77-83,共7页侯瑞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华思想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南朝梁僧慧皎所撰《高僧传》中记载了大量弘传法华的僧俗信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高僧传》中对弘传法华高僧的记载,可以看出高僧对于法华的修行方法,最主要的是...
关键词:《法华经》 《高僧传》 修行方法 
历史语境及其变迁——《法华经》英译两百年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92-99,共8页马杰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佛教十三经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9YJCZH116)。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着近两百年的英译史。以历史语境为切入点和主线,从历时性视阈分别考察《法华经》英译肇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的阶段特征,分析《法华经》英译嬗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可以发现《法...
关键词:历史语境 《法华经》 英译 
美国藏“双胞胎”金书《法华经》卷首画研究——兼论南宋佛画的跨文化传播与媒介转化
《美术》2023年第9期98-106,共9页张建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五代宋辽西夏法华美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9BF089)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各藏一卷金书《法华经》写本,两卷形制、尺寸、材质、卷首画和书风高度相似,堪称一对“双胞胎”。针对其来源,出现过中国南宋、日本镰仓或南北朝和朝鲜半岛高丽3种主张。本文通过考察供养人题记...
关键词:经卷佛画 卷首画 法华经 跨文化传播 媒介转化 
俄藏和田梵文《法华经》插图研究
《形象史学》2022年第2期302-319,共18页陈粟裕 张建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五代宋辽西夏法华美术研究”(19BF089)阶段性成果
3—11世纪,《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árīkasūtra,以下简称《法华经》)曾广泛流行于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并通过竺法护(约229—306年)、鸠摩罗什(344—413年)等高僧的传译活动在汉地散播开来,形成丰富而深厚的法华信仰。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竺法护 法华 鸠摩罗什 佛教美术 传播范围 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敦煌民众的《法华经》写经及其信仰
《档案》2022年第11期18-24,共7页崔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东部佛教石窟题记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BZJ021)阶段性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及教材开发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4789)阶段性成果。
进入隋唐大一统时期,《法华经》成为民众间信奉最为流行的佛教经典。从敦煌民众写经中可知流行的版本是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相比于南北朝,隋唐时期民众写经奉佛的心理出现新的变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同时佛教佛经传播的方式也...
关键词:隋唐 敦煌 民众 法华经 佛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