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琴

作品数:29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更多>>
发文主题:德语衣食住行小说大学德语长篇小说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文教资料》《德语人文研究》《德国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德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比较
《文教资料》2016年第7期168-169,共2页孙敏婕 黄克琴 
近些年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教育问题中热议的话题。作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观察和对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比较中德大学生学习情况,从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获取启示,希望能促...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中德大学生 启示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被引量:5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56-62,共7页黄克琴 王颖频 庞文薇 
以同济大学德语专业100名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职业素养问卷调查反馈数据为依据,探索分析了目前德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指出其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己之见以及应对方略。
关键词:德语专业本科生 调查反馈 职业素养培育 
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被引量:1
《德语人文研究》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黄克琴 丁敏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1100144710)的成果之一
本文以同济大学德语翻译硕士综合改革项目为例,阐述了MTI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继而从招生环节、课程设置、翻译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介绍了改革思路、具体措施和初步成效,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德语翻译硕士 培养模式 改革实践 
故事“小真实” 时代“大真实”——尤利娅·弗兰克《花式面包》带给读者的启示
《德语学习》2012年第3期14-17,共4页黄克琴 周思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文坛陆续涌现出一批文学新人,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60和70后年轻女性,她们崭露头角后,获奖频仍,成为德国文学界新生代作家的代表。这股新生力量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她们以多元化的题材和新颖的写...
关键词:弗兰克 新生代作家 读者 面包 故事 80年代后期 德语文学 文学界 
马丁·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以短篇小说《乔迁》为例被引量:1
《德国研究》2010年第2期71-75,共5页徐林峰 黄克琴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关键词:马丁·瓦尔泽 《乔迁》 现代性 
施密特以《你不会死》问鼎2009年德国图书奖
《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第1期47-48,共2页丁洁 黄克琴 
在2009年德国图书奖最后一轮角逐中,名不见经传的柏林女作家卡特琳·施密特(Kathrin Schmidt)出人意料地凭借其长篇小说《你不会死》(Du stirbstnicht)击败包括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塔·米勒在内的其他五位竞争对手脱颖而出...
关键词:2009年 图书奖 施密特 德国 问鼎 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 竞争对手 
2009年诺奖得主赫塔·穆勒其人其作
《德语学习》2009年第6期8-13,共6页高原 黄克琴 
赫塔·穆勒(Herta Mǔller),一位鲜为国人所知的德国女作家和诗人。2009年10月8日中午1点,当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打开文学院两扇白色大门,向世人宣布15位评委的决定,并且用德语重复了一遍时,这位56岁的德国女作家顿...
关键词:穆勒 文学生涯 女作家 文学院 德国 诗人 
从《新来的厨师》到《魔妇》——尤莉娅·弗兰克的文学创作之路
《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3期7-11,共5页宋健飞 黄克琴 
2007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前夕,德国图书奖的评选活动进入了尾声。评委会对参评的117部作品进行层层淘汰后,将目光聚焦在最后入围的六部作品上。经过缜密严格的评审,德国新生代女作家代表之一尤莉娅·弗兰克以她最新创作的长篇...
关键词:文学创作 弗兰克 厨师 法兰克福书展 新生代女作家 评选活动 长篇小说 图书奖 
历史反思与文学架构——析乌韦·蒂姆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5-30,共6页黄克琴 张苹 
历史反思和罪责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战后德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成果,从文学与历史、历史与作家等关系问题入手对德国作家鸟韦·蒂姆的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加以介绍和分析,论述作家以文学文本叙述历史、反思...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历史反思 文学文本 
德国电影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莱妮·里芬斯塔尔
《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65-68,共4页徐林峰 黄克琴 
莱妮·里芬斯塔尔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拍摄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强硬意志的影片出名,后深得希特勒赏识而致力于纳粹宣传片的拍摄。二战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使其虽具艺术才华,但却有难以洗清的污点,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电影人。
关键词:里芬斯塔尔 德国纳粹宣传片 艺术追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