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永军

作品数:10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老子》哲学韦伯命题传统文化现代化语境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安顺学院学报》《人民论坛(中旬刊)》《农业经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媒体提升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路径被引量:1
《新闻战线》2016年第3X期133-134,共2页卞永军 
新媒体的出现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新渠道,但与此同时,如何促进新媒体提升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也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弱势群体媒介素养偏低,二是媒体歧视的理念影响着新媒体介入弱势群体事件的报道。因此,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媒体 弱势群体 媒介话语权 
清末工商业经济革新的历史举措及史学价值被引量:1
《兰台世界(上旬)》2014年第11期124-125,共2页卞永军 张廷干 
本文论证了清末时期清廷为扶植工商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制定奖励章程,支持工商业发展;成立商会组织,壮大工商业发展力量;兴办实业学堂,培养工商业人才。
关键词:清末新政 工商业 政府扶植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及应对策略
《农业经济》2014年第3期9-11,共3页卞永军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农民工群体与资本力量对比的悬殊差距,使得农民工权益缺失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由此导致的农民工的不当表达行为以及"民工荒"背景下的"用脚投票",给地方政府和产业资本都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压力,促使...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权益缺失 深层次原因 应对策略 
浅析“性本恶”视野下荀子的礼法统一观被引量:1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年第3期190-191,共2页卞永军 
荀子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恶的,具有趋恶的可能,因此需要用礼、法来进行改造。荀子运用"性恶论"这一理论基点,创造性地提出"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一理论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大...
关键词:荀子 “性恶”论 隆礼重法 礼法统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被引量:1
《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S2期354-355,共2页卞永军 
盐城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学校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工作,培养既会讲理论,还会带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以江苏省盐城市黄海街道为例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16-17,共2页卞永军 
文章以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黄海街道为例,分析了城市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和规范化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主要难点,归纳出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 创新 社会管理 调查报告 
“韦伯命题”解读的实用目的探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113-115,共3页卞永军 
"韦伯命题"是一个引起长期争论并不断被解读的经典文本,其文本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韦伯"采用因果多元论"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二是在韦伯看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兴起之间具有一种亲和性的关联;三是韦伯不是用片面的唯心...
关键词:韦伯命题 文本意义 理解 实用目的 
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命题”——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的相关性被引量:2
《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71-73,86,共4页卞永军 
在现代化研究中,韦伯的"中国命题"被解读为关于现代化的话题。文章通过对该命题在现代化研究中不同境遇的梳理,提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相关性问题,辩证地分析了二者关系,指出传统文化只有实现现代转型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
关键词:中国命题 传统文化 现代化 现代转向 路径 
对《老子》的“哲学最高问题”的追问被引量:1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1-23,共3页卞永军 
本文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 ,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 ,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 ,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 ,另一方面 ,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 (ontology)的设...
关键词:老子  哲学 问题 
论《老子》哲学的“有无同一性问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17,共3页卞永军 
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 ,以老子对“哲学最高问题” ,即“道”的本体论的阐述作为前提 ,解读《老子》哲学的“有无同一性问题”。首先 ,本文揭示老子认识论主知的特色 ,作为世界本原、始基的“道”以及由它化生的事物与现象是可以认...
关键词:《老子》 哲学 “道” 本体论 认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