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冰

作品数:30被引量:14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遗址出土青铜器青铜器考古学周代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社会学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人类学学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南方文物》《中原文物》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也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龟、玉版
《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104-111,共8页张爱冰 孟恬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和玉龟形器应为壁悬式“玉铃”,除玉签以外,玉管亦可为铃舌;玉版可单独使用,亦可与玉铃配合使用。红山文化玉臂饰、斜口筒形器亦应为玉铃,玉管、玉管珠为铃舌;兽面纹牌饰、勾云形器为玉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铃...
关键词:凌家滩文化 红山文化 玉龟 玉版 玉铃 巫具组合 
“王国文明”时期江淮地区冶铜业发展阶段研究
《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9期49-58,共10页张爱冰 陈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编号:17ZDA22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周时期聚落和矿冶遗址考古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研究,认为“王国文明”时期江淮地区冶铜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夏王朝时期铜基冶金的建立、商王朝时期冶铜术的垄断和周王朝时期冶铜术的扩散。淮夷至...
关键词:王国文明 江淮地区 冶铜业 发展阶段 
安徽南陵七星河流域矿冶遗址调查收获被引量:1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年第12期6-23,共18页孙淑畅 魏国锋 伏金兰 张爱冰 王东明 巫先康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222)的资助。
2020年12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矿冶考古团队对地处长江南岸的南陵县大工山南麓七星河流域先秦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10处矿冶遗址以及8处聚落遗址。通过对矿冶遗址中发现的诸如炉渣和炉壁等矿冶遗物的分析,再结合采集到的陶片和陶制部件进...
关键词:矿冶遗址 吴文化 印纹硬陶 七星河 周代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两个传统
《中原文物》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张爱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侯家寨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AKG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
关键词:江淮之间 史前彩陶 侯家寨文化 龙虬庄文化 
庐枞地区与商周时期“金道锡行”关系试析被引量:1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4期16-28,共13页王艳杰 魏国锋 张爱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7ZDA222)成果。
庐枞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中原、江淮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考古资料和矿冶遗址调查显示,庐枞地区矿冶遗存丰富,且在商周时期已出现矿冶活动迹象。文章在文献调研、矿冶遗址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的研究...
关键词:庐枞地区 商周 金道锡行 矿料 
安徽地区史前彩陶的初步认识
《考古》2022年第4期78-89,共12页张爱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侯家寨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AKG001)的资助。
因淮河、长江两大河流横贯东西,安徽的自然地理自北向南可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皖南三个单元。历史上,这一地区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语言...
关键词:安徽 史前彩陶 橘地红彩 考古学文化系统 
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遗存性质及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2
《东南文化》2020年第5期106-114,共9页王爱民 张爱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222)的资助。
铜陵师姑墩遗址周代文化遗存主要由安徽江淮、宁镇、浙北等地区文化因素构成,是由群舒族群创造,又吸收了吴、越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两周时代的师姑墩是一个多功能聚落,既是群舒在皖南地区的青铜冶铸中心,后又成...
关键词:师姑墩遗址 周代 群舒 转运中心 吴舒关系 
安徽省怀宁县铜牛井矿冶遗址冶炼工艺研究被引量:3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20年第7期105-110,共6页李强 魏国锋 何张俊 金晓春 张爱冰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5BKG008)。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境内铜牛井矿冶遗址出土炉渣、矿石及炉渣中夹杂的金属颗粒进行检测分析,进而探讨遗址的冶炼工艺。结果表明,铜牛井遗址出土的炉渣均为炼铜渣;出土的磁铁矿很有可能作为...
关键词:矿冶遗址 硫化矿 冰铜 唐代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被引量:5
《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2期292-305,共14页罗武宏 禤华丽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KG001)。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淮河中游地区 侯家寨遗址二期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资源 农业结构 
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被引量: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年第11期3629-3636,共8页魏国锋 郑晓平 秦颍 张爱冰 方青 王东明 崔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22)资助
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
关键词:矿冶遗址 炉渣 冶炼技术 铜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