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银

作品数:14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大学生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黑龙江高教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等建筑教育》更多>>
所获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被引量:1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108-111,共4页潘先银 僧婉妍 
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研究"(编号:YB2014016)
当代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日益凸显,而目前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水平却亟待提高。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思想、"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和"知足知止"的生态发展思想等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
关键词:生态文明 道家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7-80,共4页宋振华 潘先银 
高校学生公寓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校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理工大学针对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后学生住宿和学生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实施以党团组织进公寓为载体、以辅导员队伍进公寓为媒介、加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体制机制:辅导员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被引量:17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潘先银 
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感化功能、先导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当前,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情况的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与我们民族精神相背离的现象,高校应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
关键词: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精神 大学生 
论在高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被引量:1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48-52,共5页潘先银 曹建军 
高昂的民族精神具有凝聚激励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先导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师生头脑,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民族精神 
对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认识和思考被引量: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45-46,56,共3页潘先银 曹建军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令人满意。本文从内容、方法、途径、保障条件等角度,论述了增 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应遵循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对象,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实践教学。这些思路,对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思想 品德课 教学质量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U09期96-102,共7页潘先银 曹建军 殷国禺 
紧紧围绕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论述了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总结和提炼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根据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着...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 干部队伍 教育工作者 师德建设 
论与时俱进与党的建设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S1期66-70,共5页潘先银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与时俱进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关键词:党的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76-79,共4页曹建军 潘先银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物质利益关系。所以 ,解决思想问题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从根源上解决产生思想问题的物质基础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思想工作 解决 实际问题 
论思想教育的内在规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03-104,共2页潘先银 
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多变的工作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内容和形式随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教育者如果没有灵活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是难以做好这项工作的。然而 ,从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来看 ,它又有内在...
关键词:思想教育 规律性 思想政治工作 
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被引量:1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58-61,共4页潘先银 沈玲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学校面对21世纪经济变革、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活动过程,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词:创造能力 教学环节 大学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