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林

作品数:15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纳西·威廉斯身体创伤崇高感悲剧精神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李泽厚“西体中用”原则下中西融汇之美学建构——以《美学四讲》为中心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23-32,共10页黎林 
迄今为止,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阐释存在两种偏差。一种观点以国内学者为主,过于强调李泽厚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忽视了对中国美学传统思想的汲取。而另一种观点多见于国外,重视李泽厚美学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吸...
关键词:李泽厚 《美学四讲》 “西体中用” 中西融汇 儒道互补 
当代欧美文献剧的三种艺术探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52-160,共9页黎林 戴小春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文献剧研究及中国本土借鉴探讨”(20172ZA022)。
作为欧美戏剧舞台上的革新剧派,文献剧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历经美国的艾米丽·曼、安娜·德维尔·史密斯、德国的克罗辛格等人之手,在艺术手法和舞台表演上积极创新,从而在戏剧舞台上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最主要的艺术探索:其...
关键词:现代文献剧 对话性 单人文献剧 新浪潮文献剧 
艾米丽·曼文献剧《静止的生活》中的创伤记忆模式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64-68,共5页黎林 戴小春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980年以来美国文献剧个案研究"(FJ2015B245)
艾米丽·曼是当代美国重要文献剧作家。在代表作《静止的生活》中,曼采用纪实手法,通过还原采访录音,再现了创伤受害者不同的创伤记忆模式。无论是闯入性空白性记忆或是两者的调和,创伤记忆都是无法删除的,并且增强了创伤的传播性和代继...
关键词:艾米丽·曼 《静止的生活》 文献剧 创伤记忆 
隔离、边缘与重塑:女性主义地理学视域下《晚安,妈妈》之主题再探被引量:5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27-133,共7页黎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980年以来美国文献剧个案研究"(FJ2015B245)
空间、身体和身份是当代美国戏剧家玛莎·诺曼的名作《晚安,妈妈》中的重要主题。首先以当代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为视角,《晚安,妈妈》揭示了女性是如何在性别化的隔离空间内受到束缚压迫,甚至丧失了自我;其次,这种隔离空间的建构与经济...
关键词:《晚安 妈妈》 女性主义地理学 空间 身体 身份 
司法之痛:评艾米丽·曼的文献剧《正义的实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64-65,共2页戴小春 黎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980年以来美国文献剧个案研究";项目编号:FJ2015B245
《正义的实施》是当代美国剧作家艾米丽·曼创作的文献剧。该剧以法庭庭审的方式探讨了1978年丹·怀特刺杀旧金山市长乔治·莫斯科内和同性恋身份的议员哈维·米尔克的历史事件。本文在详细介绍剧本历史背景,剧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
关键词:《正义的实施》 艾米丽·曼 司法进步与完善 
负重前行:创伤视角下的奥古斯特·威尔逊被引量: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61-65,共5页黎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1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JC752009)
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以其"20世纪黑人体验史"系列剧而著名。他对黑人历史的关注源于自身的创伤经历。从文化创伤角度来探讨,威尔逊作品中的一个持续主题是,作为背负历史创伤的族裔,黑人怎样能既不忘记奴隶制、种族歧视的痛...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 创伤 《莱妮大妈的黑臀舞》 《篱笆》 《乔·特纳来了又走了》 
救赎与欲望——《蜥蜴的夜晚》中的异质空间探析被引量:2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14-120,共7页黎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1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9YJC752009)
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蜥蜴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Iguana)中呈现的异质空间,及其和人物的互为建构关系。正是这种有别于现代西方社会常规空间的异质空间的存在,为主人公逃脱主流社会...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蜥蜴的夜晚》 异质空间 双重性 
完整性与蔑视:基于承认理论的道德概念原则被引量:12
《世界哲学》2011年第3期68-77,共10页A.霍耐特 赵琰(译) 黎林(校)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理论代表,其承认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霍耐特从布洛赫《自然法与人的尊严》一书的研究结论入手,详细阐释了人的完整性与蔑视的关系,区分了蔑视的不同类型...
关键词:人的完整性 蔑视 承认 道德动力 
《看管人》:规训社会中权力与战争游戏的隐喻被引量:6
《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89-94,共6页黎林 
华侨大学侨办基金项目"当代英语文学中的空间.话语.权力"(07QSK07)
"威胁喜剧"的标签虽然道出了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早期作品中弥漫的恐惧、危机情绪,却失于揭示品特戏剧的更深内涵。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参照,《看管人》实质上是一部规训社会中权力与战争游戏的隐喻,它多层面探索了权力与个体、空间...
关键词:《看管人》福柯 权力 空间 身体 
《到十九号房间》的意象研究被引量: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58-64,共7页黎林 
华侨大学侨办基金项目"当代英语文学中的空间.话语.权力"的阶段性成果(07QSK07)
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创作是其女性意识和时代意识融合的结果。她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到十九号房间》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借助话语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互文性研究,通过对文本中几个重要意象的探讨可以...
关键词:意象 女性主义 时代精神 精神分析 互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