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茸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思源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第二性》女性气质波伏娃反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学园》《文学界(理论版)》《黑龙江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文科视阈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被引量:1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41期101-104,共4页郝亚茸 马莉娜 
2021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阈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XGH21285)。
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成为当前高校课程建设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全新的挑战。在宏观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改革等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经验,在具体的外国文学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系...
关键词:新文科 外国文学 教学模式 创新 
陕西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9期30-33,共4页郝亚茸 何妍 
西安思源学院校级课题“陕西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ASYQN-A2108)。
陕西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是目前陕西文学,也是中国文学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价值观的差异、陕西当代文学本身的影响力和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陕西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困难较多。该文以陕西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陕西当代文学 海外传播 影响 
教育国际化使命与高校环境建设——以泰国西那瓦大学为例
《黑龙江科学》2021年第7期108-109,共2页何妍 郝亚茸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世界城地组织专项“西安属地高校国际化教育合作交流研究”(CDJ09);西安思源学院重点培育项目“华侨华人在中泰教育交流中的影响力研究”(XASYPY1-A2023)。
对教育国际化使命与高校环境建设展开探讨。分析了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须将绿色发展观与资源共享理念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使命,阐述了环境建设可作为教育国际化使命的物质载体、实施保障和理念导引。提出泰国西那瓦大学将教育国际化使命与...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高校 环境 西那瓦大学 
一个不美的真实——论萨特的《恶心》
《学园》2017年第26期162-162,共1页郝亚茸 
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抓住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人忽略的现象,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且在本部小说中,阐发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主人公罗冈丹的恶心感则标志着醒悟的...
关键词:荒诞 自由选择 真实性 
文艺思维与文学创作
《戏剧之家》2015年第16期268-268,共1页郝亚茸 
思维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是由感觉直接感受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主要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经验。
关键词:思维 文学 创作 
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看女性气质的传统
《电影评介》2014年第9期105-106,共2页郝亚茸 
黄忠晶在他所撰写的作品《第三性》时,曾作为序言写到:“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1]而在过去几个时代,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作为魔力的形象、作为异己的形象,一直被公众“真诚”的接受.例:圣·保罗曾说过“...
关键词:女性气质 男人 《第二性》 性属 波伏娃 男性气质 弗洛伊德 
女性气质的未来——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14年第4期109-110,共2页郝亚茸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是在思想史方面,当中尤以《第二性》影响最为广泛.《第二性》从精神分析、社会的和历史等多方面去理解女人,探讨女性未来的出路及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波...
关键词:女性气质 反讽 波伏娃 《第二性》 
女性气质的未来——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电影评介》2014年第3期98-99,共2页郝亚茸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是在思想史方面,当中尤以《第二性》影响最为广泛.《第二性》从精神分析、社会的和历史等多方面去理解女人,探讨女性未来的出路及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波伏...
关键词:西蒙娜·德·波伏娃 反讽 女性气质 《第二性》 
《剧院风情》的阐释
《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3X期24-25,共2页郝亚茸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的小说《剧院风情》出版时轰动一时。女主人公朱莉娅.兰伯特一生的所做选择与行为,由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来解释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关键词:自由选择 朱莉娅·兰伯特 《剧院风情》 存在主义 
萨比娜的帽子与卡列宁的微笑——解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引量:1
《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3期15-16,共2页郝亚茸 
法籍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是一位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小说家,也是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异数",我们不能将其归于任何一种流派或是类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颇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同一支遥...
关键词:萨比娜 帽子 卡列宁 微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