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珩帮

作品数:20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书法艺术史哈萨克族文书美术史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学界》《文艺争鸣》《民族艺术》《艺术探索》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圣人创艺到作品为纲:中国古代文艺著述中的“古典”被引量:2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80-186,共7页周珩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汉代掾史与书法传统的流变"(KYZZ15_0083)
"古典"是一个历时性的艺术史概念。中国古代艺术著述先后出现三种不同含义的"古典":圣人创艺的理想化古典、风格品评形成的古典、创作取法形成的古典,三种含义各自包涵三种不同的立论角度,大致分别形成于春秋至汉、魏晋和唐代。宋元以后...
关键词:艺术史 古典 含义 圣人 作品 
作为资源、职业和信仰的佛经抄写——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汉文写经的模式与社会文化动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42-150,共9页周珩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125)的阶段性成果
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写经,由吐蕃皇室、寺院经坊、职业经生、僧尼和信众几大主体组成。借助佛经抄写,吐蕃政权得以推广佛教、管辖敦煌、保障自身的政教权力;各寺院通过佛经的藏写转请,体现其宗教资源和社会地位;职业经生依靠写经得以谋生...
关键词:吐蕃 敦煌 写经 社会文化 动因 
8世纪初于阗地区工艺交融的模式与环境——《唐于阗某寺支用簿》的艺术考古学释读被引量:1
《民族艺术》2015年第5期76-81,共6页周珩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阶段性成果
《唐于阗某寺支用簿》是于阗边镇麻杞塔格遗址的一本汉文文书,记录数月内寺院负责人共17次购买物资、支付报酬的明细。文书中几个重要案例,在盛唐时期于阗社会历史情境中,讨论当地工艺交融的3种模式,即工艺创造型、器物传播型和习俗涵...
关键词:于阗 民间工艺 交融模式 艺术考古 
技与物的传载——汉魏六朝书法西域传播的主体和载体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3-19,共7页周珩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阶段性成果
自汉代经营西域,至公元4世纪前后,到西域军屯的文官武将、戍卒移民,是书写技艺传播的主体。4世纪以后,中原军政势力在西域减弱,当地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往来的佛教徒,成为书艺传播的主要力量;而承载书法文化的简纸官文和儒释典籍抄本,在中...
关键词:汉魏六朝 西域 书法 传播 
“日常书写”的界定及其古今维度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87-91,共5页周珩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
"日常书写"是近年书学研究、书法实践领域常用术语,书写主体、内容与形式、功能、书写行为与过程,是常见表述的四个界定依据,优劣各异。尝试以"日常生活"的本体论为依据,将"日常书写"界定为:各种主体以日常状态历史地构建个体存在及书...
关键词:日常书写 书法 书法史 本体论 
复合结构中的多维镜像与语言表现——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与勃鲁盖尔《尼德兰的寓言》的比较
《艺术学界》2014年第2期199-210,共12页周珩帮 
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尼德兰的寓言》,虽有门类艺术的差别,但两者在处理现实的方法、寓意性思想内涵的展现、作品结构处理及其内在张力、语言形式的运用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是艺术史上超越风格和...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 《尼德兰的寓言》 结构 语言 阐释 
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被引量:3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4年第6期5-9,225,共5页周珩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
论文从文字内容、书法风格、考古信息出发,稽核新刊斯坦因三探所获残纸及前期辑录楼兰简纸,增订《张济逞文书》主体文本5件,附属文本39件,并对张济逞的身份,该组文书的性质、尺牍辞令使用、艺术史价值予以简论。
关键词:楼兰 《张济逞文书》 文本范围 书法风格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族美术史分期(自史前至19世纪上半叶)
《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150-152,共3页周珩帮 木合牙提.加海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资助重点研究项目(2011YNYB019)成果之一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美术发展史,从哈萨克族文化结构的整体意义出发,自史前至19世纪上半叶的哈萨克族美术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肇始期、融生前期、融生后期和民族化时期四个阶段。研究哈萨克族美术的前提是确定其历史分期。而从文化人类...
关键词:19世纪上半叶 哈萨克族 文化人类学 美术史 史前 历史分期 整体意义 文化结构 
从地方回应到书写变革——公元7—8世纪的吐鲁番民间书法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58-63,共6页周珩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汉魏隋唐书法在西域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2YJC760125)
在隋唐中原文化艺术广泛传播于西域的背景下,7—8世纪的吐鲁番,出现了身份更为多样的书写群体,书写意识更为觉醒,以楷书和行草书为主,民间书法逐渐完成了魏碑体、写经体与唐楷的融合,行草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自觉的尝试,可看作唐代后期...
关键词:吐鲁番 隋唐 民间 书法 
文革时期新疆兵团美术创作的类型和特征被引量:1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6-32,共7页周珩帮 
全国艺术规划西部项目"西北近现代美术史"(05IF154)
立足于"新疆"和"兵团"这一双重的集体身份,文革时期的新疆兵团美术,承接新中国成立初17年对自身创作资源、创作特色的初步探索,在文革政治导向下,对英雄人物的塑造、部队官兵的刻画、群众生活的描绘,进行了更为自觉的挖掘和表现,形成了...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 和谐社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