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钰

作品数:23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龙考古礼俗考辨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大众考古》《世界宗教文化》《戏剧文学》《中原文物》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江苏科技信息》2025年第5期78-82,共5页杜小钰 
金陵科技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教学数字化等专题)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数字化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JG202315。
在数字化建设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突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瓶颈的一种高效方式。为构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认为需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活动以及...
关键词:数字化 高校 人才培养 混合式教学 
骆山大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访谈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147-154,I0003,I0004,F0003,共11页杜小钰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3AH020);中山大学2022年“高等学校一般项目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22年金陵科技学院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是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的村民依傍石臼湖为生而创造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其表现形式为多人舞龙,参与者多达500人,有“江南第一大龙”之称。本文是对骆山大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的口述访谈,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骆山大龙 舞龙仪式 传承人 
数字技术赋能锡剧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2
《戏剧之家》2023年第27期54-56,共3页夏雨 杜小钰 郭新宇 
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古韵芳菲在锡潮正当时——数字化技术助力国家级非遗锡剧传承与焕新”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13573052Y;金陵科技学院2022年“科教融合”项目“机杼天工,守正创新——人类非遗‘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活态传承”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KJRH03。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和典型戏曲剧种,它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锡剧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宣传不足、内容老旧、传承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保护、传承锡剧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锡剧创新发展的策略,通过建...
关键词:数字技术 锡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发展 
新媒体视域下南京金箔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被引量: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22期53-57,共5页杨灿 杜小钰 顾晋嘉 黄嘉毅 梅嫄 
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创业实践项目“新媒体时代下国家级非遗金箔的数字化传播”(项目编号:202213573052Y);金陵科技学院2023年“校企合作”项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媒体视域下南京金箔文化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313573111H);金陵科技学院2022年“科教融合”项目“机杼天工,守正创新——人类非遗‘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活态传承”(项目编号:2022KJRH03)。
该文是关于南京金箔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该文不仅分析了现阶段南京金箔的传播策略和现状,还阐述了其文化价值并强调了数字化传播对于南京金箔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在探讨南京金箔数字化传播的现状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南京金箔 数字化 创新 传承与发展 元宇宙 多媒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俊口述追忆
《档案与建设》2022年第11期93-94,共2页杜小钰 丁津津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俊(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记录工作”(项目编号:JSGC21G5196);金陵科技学院2022年“科教融合”项目“机杼天工,守正创新——人类非遗‘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活态传承”(项目编号:2022KJRH03);中山大学2022年“高等学校一般项目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编号:22090074);2022年“金陵科技学院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采访手记:南京云锦诞生于元代,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锦图案的设计是锦料织造之前的第一道工序,...
关键词:南京云锦 纹样设计 采访手记 妆花 口述档案 非遗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与发展 
文旅融合下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保护传承研究被引量:5
《艺术百家》2022年第5期41-49,共9页杜小钰 张维亚 刘媛之 
文化和旅游部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木海(龙舞·骆山大龙)记录工作”阶段性成果;中山大学2022年“高等学校一般项目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阶段性成果;2022年“金陵科技学院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文旅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课题编号:D/2021/01/77)阶段性成果。
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是骆山村民依傍石臼湖创造的一项民俗信仰,艺术表现形式为舞龙灯。舞龙仪式是商周秦汉以来祭龙求雨古礼在当今民间的传承,龙神信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龙舞的组织在社会功能上起到了凝聚村庄共同体的作用...
关键词:龙舞 骆山大龙 非遗 文旅融合 
考古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的“般官”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63-68,共6页杜小钰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古典文献学”建设资金资助项目;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秦职官研究”(jitb201305)。
在考古出土文物中常见一类战国秦汉时期的职官名称,其命名形式通常是“职官名+左般/中般/右般”,这类“般官”在传世文献中并无记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类般官进行综合考察和释读,认为般官命名中的“左”“中”“右”表明般官分左...
关键词:战国秦汉 般官 左般 中般 右般 
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绒花的创新发展研究被引量:8
《商业经济》2020年第11期20-22,共3页杜小钰 张佳丽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9SJA0480)。
南京绒花是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品,谐音“荣华”,富有美好的寓意。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传承队伍薄弱和受众面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创新发展的四项具体策略,其中非遗...
关键词:文旅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绒花 创新发展 
试论南京高淳阳腔目连戏的地方特色
《戏剧文学》2020年第10期104-109,共6页杜小钰 刘立云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480);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it-b-201305)的阶段性成果
高淳阳腔目连戏是我国地方目连戏家族的一员,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区及周边县市。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高淳阳腔目连戏形成了一些独有的地方特色,可以从方言、民俗和戏曲本身等角度来说明:现存剧本的戏文唱词中记录保存了很多当地方言的语音...
关键词:阳腔目连戏 地方特色 方言 民俗 声腔 
王国维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二十九帝”说考辨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5-58,共4页杜小钰 
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秦职官研究”(jit-b-20130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2019SJA0480)。
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文献记载,商代有三十帝。而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三次提及商代君王的数量,均称为“二十九帝”。针对此问题进行考证,发现王氏对商君数的观点实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一致,都为“...
关键词: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商君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