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作品数:12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欲望审美《时时刻刻》马克思美学文化解读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群文天地》《阴山学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当代艺术生产中民族身份“符号化”建构的文化反思——以“长征”艺术实践与郭凤怡现象为例被引量: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11-117,共7页刘颖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
关键词:当代艺术 艺术生产 艺术中介 民族身份 文化研究 
城市文化生产中的农民群体与国家审美形象构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59-64,共6页刘颖 
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存在使国家审美形象的日常构建在各国城市文化生产中完成。中国城市文化生产的特质是必须面对农民群体作为弱势文化生产者的现实。回顾建国后的城乡关系更迭,文化政策变迁,会发现通过近十多年来文化平等参与意识的增强...
关键词:城市 文化生产 农民群体 国家审美形象 
论公民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基础性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6期26-29,共4页刘颖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JBS09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加强高校德育效果,公民教育的基础地位需要强化。原因在于:第一,从教学目的看,将要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是高校德育必须达到的底限目标;第二,"自下而上"的对话式教学理念是公民教育的长处,它可以化解学...
关键词:公民教育 高校德育 教学 基础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定位的重要性——以海西企业为例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50-54,共5页刘颖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09B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39)
海西经济区的确立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今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生态文化意识,在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定位处于核心地位。在价值观提炼中,依循人——社会——自然(交融)和谐共生的马克思生态观,企业首先通过核心价...
关键词:企业生态文化 生态价值观 马克思 海西企业 
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欲望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刘颖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
关键词:马克思美学 欲望 审美理想 异化 
西方美论中的超越式欲望观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38-42,共5页刘颖 
超越式审美观主张通过审美达到人的理想性存在状况,而欲望的自然受限性与审美自由体验相悖。这种态度使相关审美理论对欲望的研究局限在如何超越它的范围。在西方美论中,超越欲望的途径大致有三种:认知理性把审美过程归属于客观精神的...
关键词:西方美论 超越 欲望 理性 
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被引量:1
《阴山学刊》2010年第1期32-35,39,共5页刘颖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
关键词:马克思美学 审美价值 审美理想 异化现实 
论女性形象的再现机制——对电影《时时刻刻》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
《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214-216,共3页刘颖 
电影《时时刻刻》是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影片获得成功和被接受的。但是通过对它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艺术作品中,男性主导话语对女性形象"再现"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置换和扭曲作用,而在文化研究中,代言人的身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
关键词:再现 文化 《时时刻刻》 女性形象 
论女性形象的再现机制——对电影《时时刻刻》的文化解读
《群文天地》2009年第10期72-74,共3页刘颖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替他们。”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用这句话来解释法国小农为什么会拥护拿破仑三世。以此来形容社会中弱势群体表达意愿的状况倒是再合适不过了。文中“代表”的法文“vertreten...
关键词:《时时刻刻》 文化解读 女性形象 文化研究语境 “再现” 电影 弱势群体 意义理解 
论审美领域中的欲望对象化问题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96-100,共5页刘颖 
当审美文化的发展逐渐步入到现代、后现代时期,欲望已经越来越成为有关美之边界的争议性问题。面对这一争议,首先需要考察审美领域对欲望的不同态度;其次,欲望对象化理论的演进揭示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概念可以连接起不同的欲望观;第三,...
关键词:审美 欲望 主体 对象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