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4BWY002)

作品数:8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赵山林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戏曲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艺理论研究》《中华戏曲》更多>>
相关主题:日记戏曲艺术《花间集》评点汤显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早期咏京剧诗歌浅论被引量:2
《艺术百家》2012年第1期132-139,共8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咏京剧诗歌的创作,可以上溯四大徽班进京之际,《消寒新咏》具有代表性。赵翼等人亦有诗作,也以歌咏旦角为主。道光中期,京剧正式形成,代表人物为"老生前三杰",此时歌咏生角的诗歌有所增加。其后孙宝瑄歌咏生角,至以"王(九龄)、余(三胜)...
关键词:戏曲艺术 京剧艺术 咏京剧诗歌 艺术作品 品评 记录 阐发 
试论汤显祖的《花间集》评点被引量:5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93-101,125,共9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实证明"词为...
关键词:汤显祖 《花间集》 评点 
试论《荆钗记》的传播接受
《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140-144,234,共5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阶段性成果之一
《荆钗记》的传播接受呈现出复杂的情况,首先由于王十朋是一位历史名人,因此引出很多议论,包括历史与艺术关系的深层思考。《荆钗记》之所以广泛流传,基础在于它塑造了一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王十朋、钱玉莲、王母分别是义夫、节妇、...
关键词:戏曲艺术 南戏 《荆钗记》 传播 接受 典范 
论《迦陵词》与戏曲之因缘
《中华戏曲》2010年第2期129-147,共19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明清两代,观赏、评论戏曲已经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词的创作中也得到反映。在有的词人那里,不少词因观剧而作,为艺人而作,由此衍生种种情感,生发诸多感慨。在这方面,陈维崧(1625—
关键词:陈维崧 迦陵词 家班 戏曲活动 康熙年间 牡丹亭 明清易代 侯方域 重要组成部分 方拱乾 
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被引量:2
《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111-115,共5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草堂诗余》在明代久盛不衰,引出了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词之正宗论、音律典范论、诗歌精品论、应歌范本论等,本文认为这些观点并无严重冲突,而是反映了不同的审美追求,可以概括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应歌者利其用"。也可以认为,...
关键词:草堂诗余 流传 理论解释 词曲沟通 
雅俗新旧中西之间——从《忘山庐日记》看近代文人戏剧审美情趣被引量:3
《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61-68,共8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包含看戏评戏的丰富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戏剧审美情趣。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要以忠孝感人,另一方面又强调戏剧要有韵味,揭示"诙谐"与"严重"两种性质,作出了某些带有近代意义的思考。他给优秀戏曲艺人以前所未有的高...
关键词:忘山庐日记 戏剧 审美 情趣 
《忘山庐日记》蕴藏的戏曲文化信息被引量:3
《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50-55,157,共7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蕴藏着近代戏曲文化的丰富信息,从中可以具体感受19世纪、20世纪之交北京、上海戏曲,特别是京剧演出的盛况,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著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艺术,汪笑侬等人改良戏曲的可贵努力,北京、上海戏曲传播...
关键词:忘山庐日记 北京 上海 观剧 
尚长荣艺术断想
《戏曲研究》2009年第1期43-54,共12页赵山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戏曲史>(项目编号2004BWY00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一传神与写心1988至2008年,尚长荣二十年的艺术'三部曲',是从塑造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开始的。尚长荣师从侯喜瑞,侯喜瑞师从黄润甫。黄润甫、侯喜瑞都有'活曹操'之称。
关键词:曹操 杨修 艺术经验 表演风格 人物形象 戏曲研究 观众 艺术形象 于成龙 魏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