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WW025)

作品数:18被引量:3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红薇陈琛陈惠良吴迪陈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广角》更多>>
相关主题:莎剧斯托帕德戏剧理论思潮《愤怒的回顾》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生死疲劳》的畅销看当代文学“走出去”被引量:2
《出版广角》2017年第21期39-41,共3页吴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生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WW025)
近年来,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和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海外,并逐渐被外国读者认可。在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大环境下,《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文章通过研究《生...
关键词:《生死疲劳》 当代文学 对外文化传播 
彼得·布鲁克:当代西方实验剧场中的莎剧改编被引量:1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68-79,共12页陈红薇 李长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项目编号:10BWW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西方最著名的戏剧导演之一,彼得·布鲁克既是一位极具时代色彩的剧场艺术家,也是一位莎剧导演大家:从1947年的传统版《暴风雨》,到1956年负有政治色彩的《暴风雨》,1968年后现代版《暴风雨》,直至1990年的土著版《暴风雨》,布鲁克...
关键词:彼得·布鲁克 四版《暴风雨》 西方实验剧场 莎剧改编 
论集体创作范式下的“她者”的书写——以《李尔的女儿们》为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91-94,共4页陈红薇 吴迪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项目编号:10BWW025)的部分成果
由英国女子戏剧组(WTG)和伊莱恩·范思坦共同创作的《李尔的女儿们》不仅是女性莎剧改写的代表之作,更是当代集体创作戏剧的典范。在该剧中,集体创作的概念不仅体现于创作本身,更以"集体作者叙述"的叙事策略贯穿于作品的语言构建:该剧...
关键词:集体作者叙述 前写本 故事性话语 “她者”的故事 
西方文论关键词:改写理论被引量:13
《外国文学》2016年第5期59-66,共8页陈红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10BWW025)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后"理论思潮的涌现和改写时代的到来,改写理论最终应运而现,并在过去十年中渐成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多维研究视点。批评家们借助于各种"后"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互文时代中的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改写理论 命名问题 “后”理论思潮 研究视点 
流散灵魂的归宿——非裔加拿大剧作家贾奈特·西尔斯作品研究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76-84,共9页陈琛 陈红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研究"(项目编号:10BWW025);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非裔加拿大女性剧作家贾奈特.西尔斯的戏剧研究"(项目编号:06198095)的阶段性成果
贾奈特·西尔斯是加拿大当代著名非裔女剧作家,《非洲独奏》《哈莱姆二重奏》和《寻找上帝的黑女孩历险记》是她最重要的三部代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西尔斯传递了她对黑人族裔的生存状态与前途命运的深沉之思。通过对黑人内部和白人外...
关键词:贾奈特 · 西尔斯 创伤 杂糅 
《哈莱姆二重奏》的“呼与和”布鲁斯叙事研究被引量:2
《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63-70,共8页陈琛 陈红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研究"【项目批号:10BWW025】;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非裔加拿大女性剧作家丹尼尔.西尔丝的戏剧研究"【项目批号:06198095】的阶段性成果
《哈莱姆二重奏》是非裔加拿大女剧作家丹尼尔·西尔丝的经典代表作。在本剧中,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布鲁斯音乐中"呼与和"的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叙事技巧,将白人与黑人以及黑人内部复杂矛盾的种族关系和性别关系布局在该剧的叙事结构中。一...
关键词:丹尼尔·西尔丝 《哈莱姆二重奏》 布鲁斯 呼与和 后殖民再写 
经典再写:论莎士比亚在“后”文化时代中之存在被引量:4
《国外文学》2015年第2期34-41,157,共8页陈红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研究"(项目批号10BWW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改写文学有着悠远的传统。但战后西方出现的莎剧改写盛事却不同于此前的改写实践:在"后"文化生态作用之下,当代改写成为了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再写,不仅改写的含义发生了位移,其创作策略、话语模式及主题驱动均受到当...
关键词:莎剧改写 “后”理论思潮 再写 存在 
《尘归尘》中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被引量:3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228-234,共7页吴迪 陈红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10BWW025)
品特1996年的收笔大作《尘归尘》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通过对大屠杀受害者犹太民族、大屠杀种族灭绝暴行、大屠杀目击者传记互文下的历史记忆以及大屠杀历史修正主义的诸多隐喻,《尘归尘》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历史、...
关键词:罗德·品特 《尘归尘》 大屠杀 历史记忆 隐喻 
《夏洛克》:文化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莎剧再写被引量:1
《外语教学》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陈红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项目编号:10BWW025)的部分研究成果
在《夏洛克》一剧中,阿诺德·威斯克从文化唯物主义的角度,将积满厚重文化尘埃的莎剧《威尼斯商人》置于动态的"后大屠杀"历史坐标中,审视并拷问被给予了复杂社会印记的夏洛克话语符号,从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犹太文化记忆的再签名。
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 “后大屠杀” 莎剧再写 
必然的愤怒,绝望的心声——《愤怒的回顾》中吉米式愤怒的社会探源被引量: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110-113,共4页陈琛 陈惠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项目编号:10BWW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3XZ05;2013XZ06)的研究内容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是英国剧坛上的一颗"炸弹",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掀起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浪潮"。奥斯本笔下的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的"愤怒"反映了战后一代年青人的共同心声。本...
关键词:吉米式愤怒 社会根源 阶级对立 存在主义思潮 必然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