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XZW007)

作品数:7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唐爱明周晓琳杜刚刘玉平冯利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社会科学》《求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才学城市叙事城市文化阐释学叙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元代戏曲中的“城市文化”元素被引量:1
《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206-208,共3页杜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XZW007)阶段性成果
元代戏曲作家擅长以城市为观照视角展开叙事,在城市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述中,展示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由此构成元代戏剧内容现实性与世俗性两大特征。城市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冲突的普遍性,成为戏曲作家创设新颖、多样戏剧冲突的丰富...
关键词:元代戏曲 城市文化 城市叙事 戏曲冲突 市井 
想像与还原——清代中前期小说关于三大都城的叙事被引量: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0-28,共9页周晓琳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XZW007)
清代中前期小说关于长安、北京、南京三大都城的叙事,既体现出集大成的"总结"倾向,同时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长安"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古代文学家想像的空间世界里,寄托作家对于汉唐盛世的遥想,具有比较明显的虚位化特征;北京...
关键词:想像 还原 清代小说 三大都城 叙事 
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的文化缺失被引量:1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7,共4页刘玉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XZW007)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成形之作的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存在明显的文化缺失。作家将城市之美物体化,普遍显示出重物轻人的审美取向,堪称城市灵魂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多被忽略。同时,作家外在于对象、物我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
关键词:京都大赋 审美内涵 文化缺失 重物轻人 
以才学为诗及其阐释文本的陌生化效应
《求索》2010年第4期171-173,共3页冯利华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7XZW007)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
关键词:陌生化 以故为新 以才学为诗 齐言喻楚 诗歌阐释 
元曲作家的城市经历与元散曲的“反城市”文化倾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5,共5页周晓琳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7XZW007)
城市既是元代散曲作家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较之唐宋文学,元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反城市"文化倾向。元散曲作家采用远距离聚焦的态势观照城市,以乡村为本位,总结历史教训,对城市文化的弊端进行强烈而尖锐的批判...
关键词:元散曲 城市经历 反城市倾向 乡村本位 生存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以才学为注”被引量:1
《求索》2009年第8期172-174,共3页唐爱明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7XZW007)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从而在文学阐释学中相应地出现了"以才学为注"的知识性阐释现象。本文追溯"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源流,并重点分析了这种阐释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典故诠释"的三大局限:一是在...
关键词:阐释学 才学 典故 “以才学为注” 
红色经典:多极共生的时代符码
《求索》2008年第10期167-169,共3页唐爱明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7XZW007)
"红色经典"作为文学创作话语的诱导符码,曾由于主流话语和精英话语的轻率加入而流于空泛与膨胀,此一现象说明了我国学界文艺理论的滞后和失职,但随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完善,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深入发展,"红色经典"昭示了的文...
关键词:红色经典 话语 多极共生 时代符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