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KG005)

作品数:9被引量:3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允东钱益汇吴伟华陈国梁刘莉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斯坦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华夏考古》《文艺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墓葬遗址土坑墓大汶口文化都城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学科还是方法——对“美术考古”性质讨论的思考
《文艺研究》2016年第2期141-148,共8页刘允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岱地区两周时期文化格局与社会变迁的考古学研究"(批准号:11B KG005)成果
"美术考古"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米海里司的著作《美术考古一世纪》,但其独立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质疑美术考古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合法性依据,但强调具体学科内部存在相互借鉴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术考古学"成为热词是考古学...
关键词:美术考古学 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性质 美术史学 独立性 合法性 方法论 
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演变探析被引量:2
《中原文物》2015年第2期14-19,共6页刘允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G005);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J14WJ52)的资助
墓葬空间模拟的是现实世界,体现的则是人们的死亡观念。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由简单逐渐走向复杂,内部空间划分越来越细,功能区别日益明显,这一变化过程与丧葬观念的复杂化是一致的。
关键词:海岱 史前 墓葬空间 丧葬观念 
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石料来源与资源选择策略——基于二里头遗址的石料分析被引量:5
《考古》2014年第7期86-95,共10页钱益汇 陈国梁 赵海涛 许宏 刘莉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项目"公元前3500~1500年间黄河流域技术;生业与经济形态研究";子项目"二里头遗址石器生产技术与经济形态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为11BKG0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二里头遗址于1959年发现,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要内涵,包括二里冈文化的重要遗址,至今已发现包含10余座大型建筑基址和制骨作坊的宫城,拥有青铜器作坊、绿松石作坊等以及祭祀坑、墓葬、灰坑、窑址等其他遗迹,
关键词:早期国家 二里头遗址 石料 来源 选择策略 
困境与出路——对夏文化探索历程的分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84-88,共5页刘允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G005)
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关注夏文化的问题,期间随着考古新发现人们对夏文化的认识不断波动。文章梳理夏文化探索的历程,发现由于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原因,夏文化面临着难以推进的困境。要走出困境,就要摆脱文献记载的束缚,从考古材料...
关键词:夏文化 困境 考古学 理论体系 
山东平阴县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发掘被引量:10
《考古》2014年第3期3-12,共10页钱益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KG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平阴周河遗址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村北、浪溪河支流旁的高地上,南距洪范池镇约1公里(图一)。1981年,济南市文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99年4~6月,为配合考古专业田野实习,山东大学考古系...
关键词:山东 平阴县 周河遗址 竖穴土坑墓 大汶口文化 
大辛庄遗址商代石刀生产工艺分析被引量:6
《华夏考古》2013年第3期74-81,共8页钱益汇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编号1054040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KG005);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社科拔尖人才培育项目共同资助成果之一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包含一系列的生产程序,从选料到制作以及后期的使用修整。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刀标本显微观察分析,石刀的原料采办主要是当地获取,充分考虑工具特性和使用方式,石刀制作过程完善,主要包括打制、琢制、磨制...
关键词:石刀 生产工艺 微痕研究 
全球史视野下美术史的重构被引量:3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3年第2期1-4,161,共4页刘允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G005)
传统美术史的写作框架体现了一种宏观叙事模式,把美术的发展历史解释成前因后果式的直线进化结果。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对这种模式的质疑与反省加剧,但其自身亦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球史观是一种从整体角度解读历史的方法,在某种程度...
关键词:全球史观 美术史 重构 
山东出土东周铜[钅和]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5
《考古》2012年第1期72-81,1,共10页吴伟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岱地区两周时期文化格局与社会变迁的考古学研究”(编号11BKG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
关键词:山东 铜[钅和] 青铜器 东周 
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被引量: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钱益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KG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海岱地区周代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结构演进”(编号09YJC780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
关键词:杞国 新泰 淳于 鲁国北部 政治变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