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52)

作品数:77被引量:8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杨明刚王怀义李修建宋巍朱志荣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研究》《宗教学研究》《东南学术》《美与时代(美学)(下)》更多>>
相关主题:审美意识意象审美神话意象馆阁体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感兴·通变·忘情:中晚唐书论中的意象创构论被引量:2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113-119,共7页庞晓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项目编号:11AZD0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
中晚唐书论家在意象创构思想上自有其特点:在意象发生上,主张书法意象是心物猝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之心受到外物刺激后萌生创作的欲望,这种感兴状态下的书写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相互作用;在意象孕育、构思成形上,主张"观物变通"的方...
关键词:《述书赋》 意象 创构 方法论 禅宗 
以疏淡之笔写清逸之诗——论倪瓒诗、书作法的互通性联系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64-70,共7页庞晓菲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
倪瓒在元代以诗、书著称,其文艺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互通。他"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格精神在他诗歌、书法创作中呈现出创作范式与审美风格的共性:诗歌主张"吟咏性情之正",书法追求"率意""天真"之法,诗、书互补,共同塑造他饱满...
关键词:倪瓒 诗歌 书法 互补 互通 
主体重塑·士林群像·谐婉叙事——《儒林外史》文本审美意识研究被引量:1
《中国美学研究》2018年第1期218-234,共17页杨明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6ZD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清代美术遗存审美意识研究”(2013M540349)的阶段性成果
《儒林外史》是清代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儒林外史》为对象,研究其文本在意象构造、叙事艺术方面的显著成就,领悟吴敬梓在面向功名富贵悲喜交融的士林群象塑造、慼谐婉讽且又狂狷隐悲的谐婉叙事艺术中所呈现的独...
关键词:儒林外史 文本研究 审美意识 
汉字与书法中的意象创构
《书法》2018年第5期99-101,共3页庞晓菲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11AZD052)的阶段性成果
“意象”首次进入美学领域是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有言: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随着意象理论的继续深化,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书学领域普遍使用的基本范畴,如张怀罐说“探彼意象”,蔡希综说“意象之奇”。
关键词:意象创构 书法 汉字 《文心雕龙》 “意象” 意象理论 
晚明文人画的审美转向——从董其昌以“淡”为宗的绘画美学思想说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116-120,共5页庞晓菲 王金鑫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编号:11AZD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董其昌顺应时代审美潮流,追随苏东坡等人尚"淡"的脚步,继续发展、深化这一绘画程式,给予文人画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极大地构建出中国古代文人画尚"淡"的审美风尚,并最终奠定了文人画崇高的历史地位。尚"淡"的美学思想贯穿于董其昌的人...
关键词:董其昌 绘画 “淡” 审美 
清代戏曲审美嬗变考被引量:2
《艺术百家》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杨明刚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阶段性成果;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项目编号:11AZD05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戏曲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和独树一帜的审美诉求与理念方式,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广泛受众的审美旨趣。在漫长而复杂的朝代更迭、社会演进与人文思潮背景下,清代戏曲全面承继了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
关键词:中国戏曲 清代 戏曲艺术 审美形态 嬗变 
论六朝南北审美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以饮食为例
《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4期82-90,共9页李修建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11AZD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六朝时期,南北文化、胡汉文化进行了激烈的对抗、碰撞和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南与北的文化差异突显出来,南人/北人、南土/北土、南士/北士的文化意识得以形成。此种文化意识,体现于文学、艺术、学术、语...
关键词:六朝时期 审美文化 饮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文化意识 南北文化 胡汉文化 文化差异 
从《高逸图》看董其昌的文人画审美意趣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117-120,共4页庞晓菲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编号:11AZD052)阶段性成果
在明代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精妙的笔墨语言,独特的绘画风格,掀起了文人山水画运动的又一高潮。《高逸图》是董其昌在镇江的养心之作,代表其晚年成熟的艺术风格。全图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该图在笔墨上体现董氏"...
关键词:董其昌 《高逸图》 笔墨 “淡” 
建构当代“知音论”文艺批评体系被引量:1
《艺术评论》2017年第6期14-22,共9页杨明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6ZD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的阶段性成果
文艺评论即审美。一切文艺评论皆为审美活动、审美过程的凝冻与固化,其中至为关键的,正是审美、赏评。既为审美,必有其标准与尺度,关乎美学与鉴赏;亦必有其路径与方法,关乎文体与写作。古代文艺批评如斯,当代文艺评论亦然。
关键词:文艺评论 批评体系 当代 审美活动 知音 审美过程 文艺批评 
古代艺论的当代价值
《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67-71,共5页杨明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6ZD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清代美术遗存审美意识研究"(2013M540349)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何以迄今仍成为问题自晚清以降,质疑“古代艺论”地位和价值的声音似乎从未间断。然而,过犹不及,此间必然有“度”的问题。我比较认同“建设重于论争”[1]的观点。为此,有必要在为文之先,说说“语境”,以使对“古代艺论的当...
关键词:当代价值 古代 艺术作品 艺术评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