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W012)

作品数:8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路成文杨晓妮王焱何光顺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原文化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阅江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门外汉庄子审美体验初唐北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论杨万里牡丹诗家国情怀的缺失及其原因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45-150,共6页路成文 张丽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08CZW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唐宋建筑园林园艺与文学”(2017WKZDJC019)。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中题咏牡丹较多的诗人。其牡丹诗主要抒写基于牡丹之游赏、艺植及友朋赏玩、酬赠花卉等日常生活趣味,偶有藉题咏牡丹以寄托仕宦升沉的感慨。这与南宋士大夫文人普遍睹牡丹而思京洛,藉题咏牡丹以抒写中原沦陷、河洛丘墟...
关键词:杨万里 牡丹诗 家国情怀 诗学趣味 
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综论被引量: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39-148,共10页路成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08CZW012)
宋代咏物词彬彬大盛。宋词咏物风尚的形成与演进,与早期词体娱乐应歌的文化功能有关,与宋初词人尚雅新风有关,与词人对于词艺词法的主动探求有关,也与咏物题材本身适宜于体物炼艺有关。但归根到底,宋词咏物风尚至宋末而趋于极盛,与特定...
关键词:宋代咏物词 兴盛原因 娱乐应歌 体物炼艺 抒情言志 
论初唐咏物诗的创作风尚被引量:1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路成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编号:08CZW012)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
关键词:初唐 咏物诗 创作风尚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论被引量:1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路成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08CZW012)阶段性成果
中国有着悠久的花卉审美文化,每一种重要花卉都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牡丹文化精神的凝塑与基本定型,则延至宋元易代之际。北宋时期与政治关系密切的牡丹玩赏活动主要有贡花、万花会、赏花钓鱼宴、双头牡丹与两宫昭德之瑞。牡丹在社...
关键词:北宋 牡丹花会 审美文化 政治功能 
《伦敦竹枝词》作者张祖翼考被引量:2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0-43,共4页路成文 杨晓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CZW012):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211三期子项目(GDUFS211-2-015):岭南诗词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伦敦竹枝词》是近代旅欧文人竹枝词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对于这部集子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曾考订其作者是张祖翼,创作时间约在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钱先生仅以脚注形式作简略考证,故没引起大多数研究者注意。且对于创作时间的推测也不...
关键词:《伦敦竹枝词》 张祖翼 局中门外汉 
释《蒙》:知止与化成——从《易·蒙》看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引量: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77-83,共7页何光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W0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GW2006-TA-003)
历来易家释《蒙》卦,重在阐其"人文化成"的"启蒙"思想,而略其"为学知止"的"敬畏"情怀。《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不可偏废的两翼,其中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
关键词:蒙卦 为学知止 人文化成 启蒙 敬畏 
唐宋牡丹诗词的主题嬗变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阅江学刊》2009年第1期138-143,共6页路成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08CZW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咏物传统与文体演进: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综论"(07YJ05)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
关键词:唐宋牡丹诗词 主题嬗变 历史文化内涵 
论庄子“与物为春”的审美体验被引量:2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9-112,共4页王焱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研究"(08CZW012)
"与物为春"乃是因和谐融洽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万物与我为一"与"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前者意味着主体消解了自我与他物之间、他物与他物之间的人为界限,主体与他物在道的层面泯然相亲。后者意味着主体与他物...
关键词:庄子 与物为春 审美体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