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W023)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群丽更多>>
相关机构:聊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齐鲁学刊》《求索》《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省试诗歌史比兴手法比兴写作手法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唐省试诗影响主流诗歌史的方式之二--着题的创作观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74-83,共10页王群丽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W023):唐代省试诗研究。
着题是一种创作的观念和衡量诗歌艺术效果的标准。其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指诗歌的表述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合,二是指诗歌的写作需要处处围绕题目甚至贴切题字。着题的写作方式是在诗歌写作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晚唐明确成为...
关键词:着题 创作观念 省试诗 影响 
唐省试诗影响主流诗歌史的方式之一——苦吟(锻炼)的创作态度被引量: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48-54,共7页王群丽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W023):唐代省试诗研究。
苦吟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意味着创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专注,对诗歌艺术完美性的主动、不懈的追求和写作中不轻下一字的谨重,是锻炼发展到极致的状态。苦吟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身心甚至生活境况上的苦痛状态。苦吟现象出现于唐,盛行于中...
关键词:苦吟 锻炼 省试诗 影响 
唐朝柳诗的主要意象--兼谈唐代普通柳诗与省试柳诗意象取用的异同被引量: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75-87,共13页王群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W023):唐代省试诗研究。
唐朝普通柳诗的主要意象有报春柳、张绪柳、灞桥柳、陶潜柳、隋堤柳、《折杨柳》等,除了报春柳外,这些主要意象都在长期的诗文创作过程中成为固定意象,对于诗歌创作具有言简意丰的作用。省试柳诗与普通柳诗题材基本相同,共享相同的语言...
关键词:唐朝柳诗 省试柳诗 意象 
咏物类唐省试诗的写作特点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21-28,共8页王群丽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W023):唐代省试诗研究
普通咏物诗写作上的自由度比较高,可以自由地写心写物言志寄情。相较之下,唐省试诗中的咏物诗因受诗歌命题导向的局限性、题字构成因素的复杂性、摹写题字的写作方式以及迎合主司选拔人才的需要等种种束缚,不能自由抒发个人情志,更不能...
关键词:咏物诗 省试咏物诗 写作特点 
三向四通,悉皆流美——映带体初探
《齐鲁学刊》2017年第6期103-111,共9页王群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省试诗研究"(08CZW023)
映带体的概念最早由唐人提出,是一种诗歌写作的体式。这种体式要求一句诗内至少有两个表意单元具有修辞或者语意上的共性,可以彼此辉映,形成一种繁复的美感。达成映带效果的手段,按照求同思维的不同,可以分为比喻、典故、双关语、简单...
关键词:映带体 概念辨析 类别 发展历程 艺术特点 
唐代省试诗研究思路述评被引量:1
《求索》2010年第6期184-186,共3页王群丽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W023)
前人对唐代省试诗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科举试诗对唐诗创作的影响;对唐省试自身创作弊端的反思;从为场屋服务的目的出发解析省试诗创作的技巧。其研究思路各有得失,论述水准亦有高下。近年学者的研究继承了前人的思路,在视野上则有...
关键词:唐省试诗 研究状况 研究思路 
唐代省试诗中的“比兴”手法被引量:2
《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118-122,共5页王群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省试诗研究"(08CZW023)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比兴的难点...
关键词:唐代省试诗 比兴 写作手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