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03)

作品数:11被引量:1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全志过常宝侯文华张厚知高建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论语》孔子春秋本义《系年》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周官》改名《周礼》考被引量: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张厚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一般项目“周公制礼,系列研究”(16Y032)的阶段性成果。
王莽居摄期间,刘歆奏请《周官》改名为《周礼》,与《周官》毫不相关的周公事迹,成为改名《周礼》的依据。贾公彦认为是刘歆将《周官》与“周公致太平之迹”联系起来,这与事实本身及刘歆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符。刘歆明确地说是王莽发现了《...
关键词:《周官》 《周礼》 刘歆 王莽 
论先秦“诵”辞的性质及其演变被引量:2
《学术研究》2019年第11期153-159,共7页张少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的阶段性成果
先秦“诵”辞是贵族为美刺国君及执政卿大夫的造篇,并非民间歌谣。这些“诵”辞以四言韵语为主,长短不一,皆不分章,与周代宗教性用辞有着相似的体制特征,是“颂”体诗流变的产物。具体而言,与“无算乐”仪节中的“诵”诗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变颂 
《孙子兵法》文体学价值再评价被引量:1
《齐鲁学刊》2019年第4期125-132,共8页侯文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经典阐释与文体研究”(16YJC751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19YJ030004)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后期,较《论语》《老子》《墨子》为早,较《荀子》等文献更早。此文献包含了多个方面的文体学价值:行文中使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是假设问对体的先声;全书十三篇,各篇主题鲜明,有明确的论证中心和严密的论证过程,...
关键词:《孙子兵法》 假设问对体 专题论说文 意义性篇题 署名问题 
神圣与世俗:文字与图像中的西王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120-126,148,共8页张朋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阶段性成果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代可谓最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但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却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其信仰的社会阶层属性上,更指向图文记述差异背后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话语权力,这种差异以西汉哀帝时“行西王母诏筹”事件...
关键词:西王母 文字 图像 行西王母诏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释义被引量:1
《斯文》2017年第2期217-230,共14页侯文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经典阐释与文体研究”(16YJC751006)的阶段性成果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其接受对象不应是庶民,而应是士阶层以上的大夫、公卿、诸侯王甚至是周天子,其涵义是子辈在父亲去世后对于其执政的举措在三年之丧期间不作重大改动。孔子对于'过'的态度是'无惮改'。基于对...
关键词:《论语》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三年之丧 家国同构 
论《庄子》由仙道入道
《励耘学刊》2017年第1期57-74,共18页高建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03
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行气派仙道知识,尤其托名“列子”的一系,是《庄子》道家借以向重个体生存、重内心体验转化的重要知识资源。《庄子》学说中“心斋”、“坐忘”的体道功夫论、“全其形生”与“神人”“真人”两种生存境界的追求...
关键词:《庄子》 行气派仙道 “列子” 体道 生存境界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辨析被引量:1
《斯文》2017年第1期265-287,共23页刘全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历代文学经典的传承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塑造”(项目号SKZZB2015030)的阶段性成果~~
孔子"出妻"说始见于孔颖达对《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章与"伯鱼之母死"章的疏解。其中的关键句在于"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关键词在于"出母"。明清之际以来,学者普遍将"出母"解释为"生母",并以此反驳孔颖达...
关键词:孔子 出妻说 出母 生母 叔梁纥 
《诗经》"三星"考
《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179-182,共4页林甸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3)阶段性成果
顾炎武曾谓“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存在于《诗经》《左传》中的众多天文事象:“‘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
关键词:《诗经》 三星 《日知录》 民族出版社 七月流火 《左传》 表意功能 顾炎武 
“观”与“问”:春秋知识传播的两个途径被引量:4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148-156,160,共9页过常宝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阶段性成果
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大夫掌握了各类礼乐知识,他们以"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批评社会、讨论礼乐制度,被称为"博物君子"。西周辟雍和春秋泮宫,虽然有礼乐之教,但惠及人员有限,"观"和"问"是春秋贵族获得礼乐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观礼"作为...
关键词:礼乐知识 观礼 问礼 孔子 
《论语》“子张书诸绅”的本义与文化依据被引量:4
《孔子研究》2014年第4期56-59,共4页刘全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03)的阶段性成果
子张"书诸绅"并非是匆忙应急的当场行为,而是一种慎重的事后书写。将之理解为匆忙地记录孔子的言语,不但忽略了"绅带"在古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漠视了孔子与子张对话的基本逻辑,更没有考虑"子张书诸绅"背后的文化依据。绅带是礼仪用物...
关键词:《论语》 绅铭文 文化传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