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甸

作品数:17被引量:3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先秦话语修辞《诗经》文本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豳风·七月》的文本结构与文化功能——以授时谚语的征引为中心
《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42-52,共11页林甸甸 
《豳风·七月》的诗篇结构存在三个特殊现象:每章时序结构不齐整;每章所铺排的月序并不对应单一的民事活动;唯独一至三章特别重复“七月流火”。考察先秦文献中的类似话语结构,可以推断“月序+物候/人事”结构是对授时谚语的征引。《七...
关键词:《豳风·七月》 授时谚语 文本结构 文化功能 
转录与传习:西周诰类文献生成机制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65-73,共9页林甸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流变及其学术体系建构研究”(21&ZD2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23&ZD276)。
西周的“诰”是受诰方对“王告”这一话语行为的尊称,并在“王告”落实为书面文献时,作为文体名词使用。由于下位者参与了“诰”类文献的整理写作,受诰者在话语权力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被表达出来,并呈现在仪式话语转录为经典文本的传习过...
关键词:诰类文献 文本结构 文献生成 话语权力 文本转录 
时间伦理:先秦修辞传统的价值起源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年第2期23-40,共18页林甸甸 
先秦时期,“时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制度层面,人们通过“授时”等行为构筑起一种循环有常的时序制度,用以组织社会生活;在伦理层面,对这种时序制度是否遵从,构成“时”与“不时”的价值判断,成为《诗》《书》等西周文献中的一种重...
关键词:不时 时间政治 春秋笔法 修辞传统 
祝告话语的核心结构及其书面形式的凝结被引量:2
《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62-74,共13页林甸甸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思想通史”(20@ZH026)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研究”(15CZW013)阶段性成果。
“祝告话语”生成于祝告仪式之中,包括了行为方式、言辞形态等多种仪式知识,以分散、片断的形式存在于铭文、诗篇、诰命等文献中“。祝告话语”具有“述告”“称名”“祈愿”三种核心形式特征,以“告—祷—嘏”为核心结构。因祝者的“...
关键词:祝告话语 祝辞 嘏辞 书写传统 文本功能 
先秦占书的生成及其文献体系的分流被引量:3
《文学遗产》2021年第5期16-28,共13页林甸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3)阶段性成果。
殷商时期,巫觋与贞人垄断占卜知识,并以此确立宗教政治权力。作为神圣知识的占卜知识,被写定编集为可被检视查阅的"占书",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神圣知识的下移。从秦简、《龟策列传》及《易》类文献的文本来看,"占书"的基本体例是列举"象"...
关键词:占书 占卜知识 占卜观 《龟策列传》 
占断、识象与阐释:先秦占梦书写的三重维度
《文学评论》2021年第5期174-182,共9页林甸甸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先秦占梦书写兼备占断、识象与阐释的多重维度,从中化生出多种书写形态。殷商占梦活动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往往起于商王对梦的畏惧,由商王及贞人进行甲骨占卜,得出吉凶二元的占断结论。西周时期,梦象被符号化,"占断"逐渐被"识象"取代。...
关键词:占梦 占梦书 历史叙事 识象 阐释 
仪式与文本之间——论《诗经》的经典化及相关问题被引量:8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李辉 林甸甸 马银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ZW015)
《诗》是周代典礼仪式上用于歌唱的歌辞文本。周代仪式乐歌的文本内容与仪式中的话语要素存在密切的互文关系。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颂、雅、风不同诗体的创制、乐用机制及其与仪式的关系也有变迁。《诗》的流传存在于两个系统,即乐...
关键词:《诗经》 仪式 文本 经典化 
2018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9年第2期243-258,共16页过常宝 林甸甸 
当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在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基本建设完善之后,随着21世纪的到来,钟摆回摆,学者们开始关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能提供何种文化范式与研究视角,而这一点又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相关,因此,从文化环境、发展路径、文化需...
关键词:先秦两汉文学 春秋时期 先秦文献 文本分析 出土文献 早期文献 清华简 《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 《二京赋》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研究综述 
“纪日用语”与西周早期叙事方式的萌芽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129-135,共7页林甸甸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3)的阶段性成果
殷人以干支纪日,其纪日用语仅用以满足占卜所需,没有明确的线性叙事意图,也未发展出成型的历时叙事方式。周人则习惯于月相纪日法,在西周建制以后,既以干支日号承袭了殷商历制,又将月相名糅入纪日用语,建立起新的纪日范式。随着宗法制...
关键词:铭文 纪日 时间连续性 
从贞人话语看早期记录中的修辞被引量:12
《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160-182,207,208,共25页林甸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关系研究"(15CZW013)阶段性成果
将甲骨卜辞文本纳入文学研究视野,要注意对其仪式语境的考量,充分重视文本的刻写位置、行款连续性,命辞、占辞、验辞的互文关系,将它们视作文本的构成要素乃至修辞手段。在甲骨卜辞中,占验辞的话语形式反映出殷商贞人表达褒贬的努力,话...
关键词:贞人话语 占辞 验辞 修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