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七月》

作品数:67被引量:3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新光郭玮张宪荣李茜仇春霞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陇东学院南昌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大学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诗经》里的成语:七月流火 万寿无疆
《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4期16-18,共3页周春健 
经典原文。《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关键词:七月流火 《豳风·七月》 采蘩 田畯 《诗经》 四之日 授衣 
近现代海上印人拾零之十九——浣云壶主朱孔阳
《书与画》2024年第7期26-31,共6页张炜羽 
诗经《豳风·七月》中曰:“七月鸣賜,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意谓七月伯劳声声,八月绩麻要忙。染丝有黑有黄,朱红色更鲜亮,为那公子做衣裳。因诗句优美,传诵后世,朱氏取名孔阳者代不乏人。如明初华亭(今属上海松江)...
关键词:代不乏人 《豳风·七月》 国民政府军政部 迁都北京 朱孔阳 上海松江 朱红色 诗经 
论《豳风·七月》的文本结构与文化功能——以授时谚语的征引为中心
《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42-52,共11页林甸甸 
《豳风·七月》的诗篇结构存在三个特殊现象:每章时序结构不齐整;每章所铺排的月序并不对应单一的民事活动;唯独一至三章特别重复“七月流火”。考察先秦文献中的类似话语结构,可以推断“月序+物候/人事”结构是对授时谚语的征引。《七...
关键词:《豳风·七月》 授时谚语 文本结构 文化功能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思想简析——以《豳风·七月》为中心
《华夏文化》2024年第1期8-9,共2页李文博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一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那样基本且无可替代。在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中,客体通常是天,而主体则必然是人。人通过对天的观察、思考所形成的认识就成为天...
关键词:《豳风·七月》 天人关系 《诗经》 柳宗元 《天问》 《风》《雅》《颂》 《天对》 西方哲学 
浅析《礼记·月令》与《诗经·七月》中的物候与农事
《中国故事(传统)》2023年第11期84-88,共5页郑小妮 
《豳风·七月》与《礼记·月令》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多种动植物名物与农事活动的记述。本文主要将《礼记·月令》与《诗经·七月》结合,从名物的角度探讨两篇作品中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分别从不同月份或者季节中...
关键词:《豳风·七月》 农事活动 《诗经·七月》 文学作品 《礼记·月令》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探析
《文存阅刊》2023年第13期31-33,共3页李小夏 
《诗经 ·豳风·七月》所着意呈现的是时间流转过程中的农桑活动。本文在对其岁时问题的学术史梳理之上,对《七月》中体现出来的岁时观念进行探析:《七月》采用夏历与周历并行的方式来结构诗篇,是先民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历法...
关键词:《七月》 岁时观 观象授时 
涉农诗里寻罗隐——“解密罗隐”之三
《博览群书》2022年第10期49-56,共8页张中宇 杨恬 
唐前的涉农诗我国古代最早的涉农诗可追溯至《诗经》,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等。《诗经》中还有以农事讽时事的诗篇,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还有一些诗篇部分或一些诗句涉及“农事”。这些写农业及农民活动、境遇的...
关键词:《豳风·七月》 罗隐 《诗经》 芣苢 《魏风》 《硕鼠》 《伐檀》 周南 
终古乡村闲人少
《家族企业》2022年第6期39-44,共6页方麟 
夏代以一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豳风·七月》杂用夏正与周正两种授时系统,是一部诗化的授时系统。
关键词:岁首 《豳风·七月》 授时系统 夏代 商代 周代 十一月 
一只蟋蟀的吟唱
《师道(人文)》2022年第6期43-44,共2页方棠 
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什么昆虫能比蟋蟀更有存在感呢?它的吟唱声几乎贯穿了整部中国诗歌史,从西周绵延至今,仍余音未绝。正如流沙河在诗中所写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中国诗歌史 《豳风·七月》 蟋蟀 流沙河 花木兰 吟唱 
论《诗经》中植物形象在教学中的美育作用——以《豳风·七月》为中心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2年第3期36-39,共4页江朝辉 莫莉荣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0年度教改课题“网络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美学美育跨学科育人机制研究”(2020GKSYGB11)研究成果;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传统文化与美学美育育人机制研究”(2021C418)研究成果。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涉及植物种类最多的一篇,共有桑、黍、枣、麦等23种,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种植、采桑、织布等生产活动情况,揭示了周朝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诗经》中描写的植物意象在注重其客观实用性之外,也对中国诗...
关键词:诗经 豳风·七月 植物意象 美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