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J030)

作品数:9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武玮田廷广周毓华赵洋叶健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民族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羌族祭祀仪式民众意蕴解读非物质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羌年祭祀仪式与艺术——以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为例被引量:2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13-121,共9页叶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0)的阶段性成果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
关键词:羌年 祭祀 仪式 艺术 羌锋村 
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被引量:2
《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82-88,共7页周毓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0)的阶段性成果
羌族神话按内容可分为自然神话与文化神话,是羌族人民认识自然和世界的反映。羌族神话传说中涉及的内容构建和传播了本民族的历史、风俗,对于羌族的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羌族 神话 传说 族群记忆 
羌族祭祀仪式中“直得国拉”的符号意义解读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160-167,共8页赵洋 赵曦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直得国拉"是羌族大型祭祀仪式中的特殊物件。它是由释比制作,授予占卜择定的祭祀助手佩带的特殊符号。它是羌族特定生产、生活、观念、信仰及其信仰表述的标识与象征。"直得国拉"显示了在特定区社仪式主体内部成员的组织序列、角色、...
关键词:直得国拉 符号研究 羌族宗教 民族文化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被引量:3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85-90,共6页赵曦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编号:11BZJ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灾难人类学的角度看,灾后文化重建是人类传统文化常态的断裂与非常态建构前所未有的重要活动。灾难人类学的研究必然以文化为视角,突出社会与人文关怀。一方面调和常态变与不变、宏大与微观序列过程;一方面向着不同阈限取向。羌族文...
关键词:释比文化 刮巴尔 灾难人类学 
守候与亲和: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意蕴解读被引量:3
《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91-97,共7页赵洋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
关键词:藏羌彝 空间走廊 生态美 
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被引量:1
《民族学刊》2013年第4期54-61,117-119,共11页周毓华 田廷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11BZJ030)阶段性成果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
关键词:羌族 异地安置区 饮食 变迁 
羌族婚俗中的文化展演与民族认同——以直台村安置点的C氏婚礼为例被引量:1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67-74,140,共8页武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1BZJ030)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以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氏婚礼为例,阐述婚礼是羌族传统文化展演的舞台,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传统"孝"文化传承及以歌舞为媒介的特点,在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及促进羌族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羌族婚俗促进羌族民...
关键词:羌族 婚俗 文化展演 民族认同 
汶川地震后羌族民众思想观念调查报告——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75-80,140,共6页田廷广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1BZJ030)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汶川地震后,原龙溪乡直台村和跨坡村夕格组整体迁移至南宝山异地安置区。灾后重建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羌族社会结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一体化下羌族民众思想观念亦随之改变。本文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
关键词:羌族 异地安置区 观念 变化 
羌族30年生产方式变迁调查——以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为例被引量:3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18-25,共8页田廷广 武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羌族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1BZJ030)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30年,羌族社会经济主要经历了两次历史性巨变,一次是包产到户;一次是汶川地震的发生。两次重要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加速了羌族生产方式的变迁。文章以地震后邛崃市异地安置区直台村和木梯村生产方式为研究对...
关键词:羌族 异地安置区 生产方式 变迁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