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39)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宋常立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北京社会科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说话元杂剧词义话本口头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话本”词义的口头属性被引量:2
《明清小说研究》201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宋常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项目编号:06BZW039)部分成果
"话本"一词只用于艺人的口头表演语境之中,"话本"之"话"专指"口传故事","话本"之"本"指师徒传承的"口传之本"。"话本"作"口传故事"解,体现了"话本"一词的伎艺性,一旦脱离伎艺表演的语境,宋人就不用"话本"一词而使用作为书面语的"故事"...
关键词:话本 口传故事 口传之本 口头创编 
傀儡戏影戏与元杂剧叙事的生成——为孙楷第“傀儡说”正名
《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60-69,共10页宋常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W039)
长期以来,学术界多将孙楷第"宋元以来之戏文杂剧出于傀儡戏影戏"的观点,理解为是在谈戏曲"表演"的来源问题。本文认为,孙楷第《近世戏曲的唱演形式出自傀儡戏影戏考》一文具体论证的不是戏曲"表演"的来源而是戏曲"故事"的"唱演形式"的...
关键词:傀儡戏 影戏 元杂剧叙事 
唐代都市世俗娱乐场所与“说话”的兴起——兼论唐代“市人小说”并非宋代“说话”之先声
《河北学刊》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宋常立 
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06BZW039)
"说话"伎艺的标志性特征是有"入话"、"头回"等为适应开放的场地和群体性受众而设置的开场程序,这一程序设置表明,没有世俗群体受众以及容许他们"聚会"听故事的公共空间,也就没有"说话"伎艺。而自秦汉至唐实行坊市制封闭管理的都市空间中...
关键词:坊市制 市人小说 世俗娱乐场所 说话 
“合生”的原貌、渊源与得名——兼论“说话”之“合生”被引量:1
《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106-112,共7页宋常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部分成果;编号:06BZW039
《新唐书·武平一传》所说的"合生"歌舞就是唐中宗时流行的源自胡乐的《回波词》歌舞,其外来渊源是古印度的"著辞"歌舞,这种古印度的"著舞"特征,从佛经偈颂中可以窥见,而"合生"的得名也来自佛经。"合生"也是与唐代流行的杂嘲诗相融合的...
关键词:合生 说话 渊源与得名 
元杂剧的编创方式:作家与伶人协同创作
《河北学刊》2013年第6期82-86,共5页宋常立 
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06BZW039)
元杂剧的编创方式,并非传统上所说的"作家作曲、伶人作白"这种形式,元杂剧编演分工不分明,是因为元杂剧的故事间架、说白以及套曲音乐,有大量的口头程式可在表演中创作,所以不必一一写出。杂剧中曲白相生的故事说唱,最终是由伶人在口头...
关键词:作家作曲 伶人作白 口头程式 表演中创作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分层叙述被引量: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64-69,共6页宋常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W039)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
关键词:古代小说 古代戏曲 分层叙述 文体交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