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75)

作品数:12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高启安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美食研究》《河西学院学报》《丝绸之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唐人食物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风俗习惯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来通”传入与唐人“罚觥”--以《纂异记·张生》为线索被引量: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13-24,共12页高启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11BZS075);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丝绸之路商业民族-粟特人在甘肃的基础资料调查与研究”(15LZUJBWZX011)阶段性成果。
唐人饮酒必行酒令,违反酒令则有科罚,科罚被称作"抛觥"、"飞觥"等,是则"觥"为专门的罚爵。兕觥作为专用罚爵,至迟在东汉已流行,汉儒多有解释,亦有实例。至唐代,则大为流行。之所以以兕觥为罚爵,是西方一种被称之为"来通"的角形饮酒器传...
关键词:丝绸之路 饮食文化研究 来通 罚觥 
“髓饼”来历及流变
《吐鲁番学研究》2017年第2期99-103,160,161,157,共8页高启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11BZS075);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北朝-唐代丝绸之路陇东宁夏段出土胡人实物遗存数据整理与研究"(16LZUJBWZX012)
"髓饼"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当中,《齐民要术》中有其所用原料和烤制方式的记载。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也有其名物,揭示髓饼所用原料、制作方式与《齐民要术》所记相同,证之以其原料添加方式、烤制用炉以及添加糖蜜、早...
关键词:髓饼 外来食物 
胡瓶传入和唐人注酒方式的改变被引量:6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17年第1期80-92,348,共14页高启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BZS075);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丝绸之路商业民族——粟特人在甘肃的基础数据调查与研究(15LZUJBWZX011)”阶段性成果
'胡瓶'是一种特殊的盛容器,因其形制从西亚、中亚传来,所以中原人给它起了一个反映传入地、流行地和使用者民族属性的名字—'胡瓶'。胡瓶是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一个明显例证。东西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大宗是饮食器的交流。中亚、西亚饮...
汉魏“鬼灶”上一器名物考索被引量:1
《形象史学》2016年第1期63-72,共10页高启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BZS075)的成果之一
体现饮食制作乃至'饮食文化'特色的,不光是特殊原料、烹饪方式和美味的饮食品种,那些有别于他处的饮食制作过程,有时也显现在不起眼的炊具以及附属器具上。作为汉魏时期饮食文化的主要形象资料,墓葬出土之'鬼灶'近些年来受到了学界的空...
关键词:今人 时代特点 制作 器具 饮食 炊具 形象 餐饮具 
早期角器的两种用法——兼度喇家遗址条索状食物的制作方式
《美食研究》2016年第1期6-9,共4页高启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S075)
角器可制作成容器以盛酒、饮酒,亦可作为制作食物的工具。《齐民要术》记载,当时用牛角制作成加工条索状粉食的工具,其原理与今之饸饠床相似。由此臆度喇家遗址出土之四千年前的粟粉条索状食物,非为拉制或擀制,而很可能由角形器加工而...
关键词:角器 制作食物工具 饮食器具 
吐鲁番出土“草编粽子”名实辨考
《吐鲁番学研究》2014年第1期84-90,共7页高启安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批准号:11BZS075)阶段性成果之一
日本大谷探险队曾于吐鲁番古墓采集得一件连缀的草编物,论者谓"粽子",研究者以此为西州出产稻米之证据。此物非粽子,其渊源应为香囊,是香囊文化在西州的传播。它只是农家所编的一件小饰品,或悬挂于家中,或佩饰于儿童,已经不具备养鼻容...
关键词:吐鲁番 草编粽子 香囊 
“伏羲”与华夏饮食文明被引量:1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4,共4页高启安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11BZS075)阶段性成果
"伏羲"又写作"庖牺","庖"即庖厨,"牺"即完整的动物,"庖牺"应即对饮食文明有贡献而名之的古圣人符号。伏羲对饮食文明的贡献,归结起来,有以下方面:发明了家居,居室内有了灶台、火塘,改变了"饥即求食,饱即弃馀"的饮食方式,有了一定的餐制...
关键词:伏羲 华夏 饮食文明 
裕固族“以背为敬”食俗研究被引量:3
《河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10,共10页高启安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批准号:11BZS075)
"抬羊背子"是裕固族一个特殊的饮食习俗,即将一只羊节解为十二份,按来客尊卑依次敬献。其中"羊背子"——即羊的荐骨部分被视为第一,要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这种将"羊背子"敬献最尊贵客人的习俗,还流行在蒙古、撒拉等族当中,元代称作"羊...
关键词:以背为敬 风俗习惯 裕固族研究 
宋元时期的动物乳房美食研究被引量:1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年第2期1-5,共5页高启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BZS075)
宋代曾经流行以雌性动物乳房为美食,见之于《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不仅食肆酒楼有售卖,且贵戚宫院以之为原料制作"社饭"请客供养,此类饭又称之为"漫泼饭"。北宋朝廷对羊之乳房的特殊嗜好还反映在每年用于宴赏的羊乳房数量上,达到了四百...
关键词:宋元时期 动物乳房 美食 民俗内涵 
“羖羊”及敦煌羊只饲牧方式论考被引量: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9-47,共9页高启安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为11BZS075)的阶段性成果
"羖"即家山羊。由于南方蓄养之山羊多为黑色,故将"羖"讹为"黑羊"或"黑色公羊"。"羖"又写作"羖■",敦煌文献也写作"骨力"。一群中既有绵羊又有山羊,是牧人根据两者之习性总结出的放牧经验。其中的羖羊不仅起领头作用,也为牧人提供乳品。...
关键词:“羖羊” 敦煌羊 饲牧方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