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40041)

作品数:8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巧兰更多>>
相关机构:石家庄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建设》《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保定学院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河北方言变音方言儿化儿化词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河北方言中功能性变音的一形多能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26-132,共7页李巧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项目编号: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41)
河北方言中功能性变音主要有三种:儿化变音、D变音和Z变音。这三种变音存在着一形多能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各个虚成分或词缀由义虚而音轻,首先获得轻声特征,可以说是在轻声直接推动下,各个虚成分的声母不断弱化直到脱落成零...
关键词:河北方言 功能性变音 一形多能 成因 
河北赵县方言的D变音被引量:12
《语文研究》2013年第3期56-62,共7页李巧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4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项目编号:12BYY033)的经费资助
河北赵县方言的D变音,从语音看,不仅韵母发生了变化,而且调值也发生了变化;从语法功能看,主要相当于完成体标记和终点格标记,较豫北和山东方言中D变音的功能要少。在赵县方言中还存在着与D变音语法功能相当的三种形式。通过和其他方言的...
关键词:赵县方言 D变音 语法功能 并存形式 成因 
河北方言中特殊语法功能的“X-儿”形式的来源被引量: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58-62,共5页李巧兰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BYY033);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YJA740041)
在河北方言中有许多具有特殊语法功能的"X-儿"形式,通过对河北多个县市方言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1)河北方言中特殊语法功能的"X-儿"不是儿化功能的扩展。(2)"X-儿"形式是一种同形异源的叠置结构,即"X-儿"的来源有两类:来源于"儿"和"非...
关键词:河北方言 “X-儿”形式 特殊语法功能 来源 
河北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及其分布情况被引量:3
《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75-78,共4页李巧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12BYY033);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方言儿化音变的历史层次和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
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主要分布在晋语区和冀鲁官话区的32个县市,它有两种类型:复辅音声母型和类似双音节型。从增音涉及到的音节来看,复辅音声母型增音涉及到的一般是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音节,而类似双音节型增音一般是限于齐齿呼和撮...
关键词:河北方言 儿化 增音现象 音变 拼合关系 
河北晋语区方言的儿化读音研究被引量: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93-95,共3页李巧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YJA740041)
河北属晋语区方言的共涉及35个县市,这些方言的儿化读音从类型上看都属于化合型的读音,但从具体音值上看,有单纯韵母变化型、混合变化型、边音韵尾型三种类型。与河北境内的官话相比,这些县市的儿化读音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儿化韵数量...
关键词:河北方言 晋语 儿化 读音 
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吗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13年第02Z期67-68,共2页李巧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北方言中‘×-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的经费资助
关于儿化词中的"儿"是不是语素的问题,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儿"不是语素;另一种认为"儿"是语素,但在它是什么性质的语素上又有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它是词缀,少数人认为它是词尾,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词缀和词尾两类。从儿...
关键词:儿化词 语素 词缀 词尾 
从河北方言看“儿”音值的演变被引量:1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32-36,共5页李巧兰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和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的阶段性成果
"儿"在河北方言中有11种音值,分别为:r、、、ar、、ω、ω、■、■、r、。结合河北方言中的"儿"音值情况,通过考察中古日母字的演变,可以看到儿音发展的两种途径:失落元音或失落辅音,沿着这两条途径分析,可以找到...
关键词:河北方言 儿音值 演变 
基于电子语料库的儿化词衍生机制及过程探讨被引量: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S4期138-143,共6页李巧兰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机制及类型学意义”(12BY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北方言儿化变音的历史层次及演变模式研究”(12YJA740041)
儿化词的产生是建立在"儿"由单用的实义词变成意义较虚的词缀语素的基础上,最早的儿化词是"表动物的名词+儿"这个偏正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其中的"小"义凸显,就使"N+儿"成了"儿化词的构词框架",在这一框架的类推作用下,推及到了"儿"可以附...
关键词:儿化词 衍生机制 衍生过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